教出零缺點的孩子 但為何他仍一無是處?

我們的教育總是拚命在改正孩子的缺點,但在責備的過程反而罵光孩子的自信。缺點的反面不是優點,而是給予前進的動力。

賓州大學講座教授馬丁‧賽利格曼在他的新書《希望迴路》(The Hope Circuit)中說:「他叫女兒一起來幫忙拔野草,因為美國人很在乎門前草地是否碧草如茵,但是漂亮的草地需要不停地照顧,其中最費時的便是除草,尤其是很會競爭營養的蒲公英。」

他女兒才5歲,自然邊拔邊玩,寓工作於娛樂,她把蒲公英的種子拿起來吹,看它們隨風散去很快樂。賽利格曼看到了,便罵她,數落她其他的壞習慣。

女兒聽完後,跟他說:「爸爸,我可以跟你講一句話嗎?你有沒有想過,你每天改我的壞習慣,就算我全部的壞習慣都改掉了,我只是一個沒有缺點的小孩,我還是沒有優點,你還是不會稱讚我,你為什麼不去看我的長處呢?」賽利格曼聽得目瞪口呆,無法相信一個5歲小孩可以講出這樣的話來,也立即了解這是他的錯。沒有缺點不代表就有優點,責罵不但不能達到目的,反而會有反效果,孩子會叛逆、更不聽話,不想跟父母在一起。

注重正常人樂觀正向的行為

他便從那一刻開始,改變心理學的研究方向(他當時是美國心理學協會的主席),從過去專門研究少數人的病態行為,改為注重正常人樂觀正向的行為,創造正向心理學這個領域,成為正向心理學之父。

我看了這一段也目瞪口呆,這孩子一語道破我們在教育上的盲點。

我們的教育都在改正孩子的缺點,想製造個完人出來,忘記了世界上根本沒有完人。沒有缺點不代表有優點,這兩者中間不是等號。

這樣做反而會因為不停責罵,把孩子的自信和自尊都罵光了,變成自暴自棄。為什麼孩子寧可深夜在公園餵蚊子也不願回家?因為他在大人眼中一無是處。

世界上很多事情不是二分法,沒有不快樂不等於有快樂,悲傷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關心,及時的一點讚美、一點鼓勵,是孩子能持續前進的動力。

我們都忘記自己小時候是如何學會走路的,不就是在走不穩摔跤時,大人沒有說:怎麼這麼笨,路都不會走?而是笑着拍手,鼓勵我們爬起來再走嗎?

台灣過去的選舉都在攻擊對方的缺點,這次意外看到正向的競爭,若能持續,這是台灣的曙光。

原刊於《天下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洪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