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又變了,逆周期因子的重新實施,穩定匯價的很多措施又再次還原。「七」字儼然是個始終的大忌吧!
筆者可能敏感,內地在評估貿易戰影響,以及應對經濟潛在向下和去槓桿影響逐步浮現的對策,雖然稱不上進退失據,但內部爭辯之大可能遠遠超乎所想。保增長及去槓桿兩者間,一直是不存在兼容。可以說,內地目前處於政策抉擇十字路口,對與錯,與後果影響之大與小,往往是一念之差的決定。
銀行業再次面臨不良資產增長的威脅
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早前借人民幣為題,強調政策不能變化得太頻密。早在周小川之前,人行研究局長一篇有關財政政策未盡發揮文章,已引來連番討論,加劇了財政部與人行間的分歧並浮上水面。不久前,銀保監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於公開場合上更表明「中國銀行業可能面臨新的大額不良暴露局面」,連外國媒體都相繼報道轉載。內地是強調政策集體決定及服從,保增長、去槓桿兩派之爭,本質上就是舊式計劃經濟和改革派博弈之延續。明顯地,是否重複撐增長數字抑或繼續去槓桿,衍生出來就是信貸政策,以及對容許資金可能氾濫的願意程度。于學軍明言,10年前的金融海嘯,中國貨幣擴張形成巨大風險。基於貨幣信用過度膨脹,債務膨脹太快,導致現在不少企業已經到了債務積重難返的局面,銀行業現在再次面臨了不良資產增長的威脅。
他的說法,明顯是推翻金融海嘯後,內地否定貨幣超發的說法,事關當年就連周小川等一眾財金部委,即使M2增長達逾20、30%,都不認同有濫發貨幣的現象,反而強調存款多、有足夠緩衝。可是叫人遺憾在於,有鑑於槓桿風氣已傳導至民間,個別掛金融創新為名、掛羊頭賣狗肉的市場活動及高回報產品,10年後的今日,存款高企所提供的承托力亦在在成疑吧。
的而且確,作為一個信貸型經濟,市場氣候未形成,內地從來是依靠銀行的直接融資,至今未變。於是經濟要保,信貸經銀行投放從而傳導至經濟是指定動作,結果是:增長、壞帳、震盪、再挺增長的硬模式,已成為惡性循環。近期銀行又奉命,既要變相幫地方政府購專項債、又被指令支持小微企、連同保險資金均要加大支持基建融資,資產負債表要再膨脹。接連有部委中級官員發聲,是否意味內地已到了一個臨界點,再行舊路,問題勢必後患更深,抑或僅僅屬於政策取態之爭,但願是後者吧。或者,20年前左右的銀行業改革,運用資產管理公司的創立,左手交右手形式的註銷壞帳,根本就是埋下了嚴重的道德風險。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