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前總裁、行政會議成員任志剛在網誌撰文,替特首林鄭月娥的「理財新哲學」背書,引起最多評論的,不是他對《基本法》第107條有關政府財政預算的規定的精闢分析,而是他對過去10年政府「守財奴」理財政策的批評;跨越兩屆政府、任職10年的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曾被不少人斥責為「守財奴」,但這句話出自任總口中,份量重得多之餘,更像是為今屆政府有意大解慳囊敲鑼打鼓,製造輿論。
常言過猶不及,讓我在下面提出幾點有關政府理財的意見,供今屆特首及財政司司長參考。
經常閱讀在下文章的讀者清楚,我一向認為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的理財哲學是像任總形容的「穩見有餘、進取不足」,但卻不認同他是個「守財奴」,因為他沒有守財或慳錢,只是用錢可能不夠多,更是把不少錢用錯地方,下面解說。
曾俊華不算是「守財奴」
曾俊華任職財政司司長期間,政府開支由每年2000多億元增至近4000多億元,增幅差不多一倍,期間政府每年經常性開支的平均增幅遠超過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林鄭月娥便曾在她未宣布競選特首前發表的「香港新願景」演講中指出,社會福利開支於2012/13至2016/17年的5年間由428億元增至662億元,增幅高達55%,這便足以證明曾俊華不是一個「守財奴」。
曾俊華理財的最大敗筆,是他年年不分貧富,人人派錢,期間一共花掉2000多億元,這筆龐大開支只能贏得短暫掌聲,卻對經濟民生完全沒有持續性的效益。
過去10年,香港經濟持續增長,加上財政財算年年低估收入,政府累積了巨額盈餘,自然惹來「守財奴」的批評。
不過,來自建制的批評者其實沒有指出,究竟有什麼新政策需要額外資源而遭到財政司司長的阻撓,以至胎死腹中。以時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主責的退休保障為例,倡議全民退休保障的政黨和民間團體認為政府有足夠資源應付所需開支,而林鄭月娥卻認為這會造成政府承受不了的財政負擔,於是推出需要入息審查的方案。
又以不少市民認為政府須增撥資源改善服務的醫療為例。由曾蔭權到梁振英主政10年期間,醫療改革都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但這個問題不應算在曾俊華身上,因為他曾在2008/09年《財政預算案》中預留500億元儲備支援醫改;此外,他在2016/17年《財政預算案》預留了2000億元專款承擔,讓醫管局可以規劃未來10年的醫院發展計劃。
前事不計,展望未來。根據林鄭月娥的競選綱領,她就「理財新哲學」的論述(例如投資未來、防患於未然、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透過改革稅務提升競爭力等)都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大道理。我期望在稍後的《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中看到明確的理財目標和具體的優先政策或項目。在此之前,我認為有兩項理財原則值得談論。
第一,雖然政府可以在一段期間內大幅增加開支(包括動用儲備)而不違反《基本法》第107條有關量入為出原則的規定,但審慎理財始終是香港經濟穩定的基石,這個理財原則政府不單要時刻遵守,更不應做出任何動作令市民對政府的信心有所動搖。
換句話說,在增加開支,甚至動用盈餘之時,政府仍然,甚至更加需要確保資源用得其所,取得事前預定的成效,並嚴密監察整個流程,杜絕超支和浪費。過往政府不分貧富、人人派錢的做法不符合審慎理財的原則,可免則免。
毋須奢談新哲學
此外,政府有錢可用之同時,依然要可慳則慳。記得特首競選期間,林鄭月娥批評曾俊華於政府有豐厚盈餘時,要求各政策局3年內節省百分之二的經營開支,她因而贏得不少公務員的掌聲。其實,那個措施的目的是透過政府部門檢視現行工序,並加以改善,提升資源運用的效率,而節省下來的資源會全數回饋各政策局,推行新服務。這類定期「資源增值」計劃是回歸前的香港政府開始的,旨在確保政府部門毋忘審慎理財的紀律。曾在庫務局任職的林鄭月娥對此不應感到陌生。
第二、除了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開支(例如綜援)外,絕大多數經濟和民生問題都不能單靠增撥資源便可以徹底解決,例如在創新科技方面,政府過去多年來已投放不少資源;正如我說過多次,推動創新科技的關鍵不在政府增加資源或成立一個新政策局,而是在於主責官員有否大膽創新的思維和挑戰既得利益的決心。
又以民生問題為例,公立醫院嚴重缺乏醫護人員,特別是專科醫生是長期存在的問題。假如政府向醫管局增撥資源開設醫生職位,相信沒有人會反對,但如果政府不能解決輸入醫生,特別是專科醫生來香港在公立醫院服務的問題,增加資源只是等於增加職位空缺而已。
因此,在某些政策範疇增加資源之前,政府必須研究清楚,有關政策是否已經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另外一個不是有錢便可以解決問題的例子是教育,雖說今次36億元的額外撥款成功讓教師和學生受惠,但香港教育問題千絲萬縷(例如TSA、副學士、愛國教育等),不是增加資源便可以解決的。
總結一句,今屆政府理財毋須奢談新哲學,只須訂定明確目標,配合清晰政策,確保符合成效,並毋忘財政紀律。
原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