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特首林鄭月娥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拒絕擱置把長者綜援的申請年齡由60歲提升至65歲,並「直言」這項措施是議員通過2017/18年財政預算案時一併贊成的。此舉連一向以保皇為己任的建制派也不甘食死貓,決定集體反枱。面對這個自己人作反的危機,林鄭特首終於在上星期五宣布,60至64歲的基層人士雖然不會拿到長者綜援,但可獲發額外補助津貼每月1060元,連同非長者綜援,會等同長者綜援金額。不過,這批「中年人士」會失去長者綜援附帶的搬遷、租金和醫療等津貼,即依然少收了幾百元。
有社福界人士形容,這個補鑊方案是「跌落地揦番拃沙」,主要目的是保着政府的面子,而這批失去領取長者綜援資格的「中年人士」須積極尋求工作,並要社工證明不是故意偷懶。
造成今次既損政府威信,又令被取消長者資格的升斗小民意氣難平的鬧劇,特首和主責官員難辭其咎。打算調高長者綜援的申請年齡,是於2017年1月提出,距離今年2月的實施日期整整兩年。為何政府沒有利用這段長時間做好諮詢、宣傳和相關的配套安排?例如,勞工處是遲至去年9月才優化「中年就業計劃」,把它易名為「中高齡就業計劃」,並向聘用60歲以上的失業人士的僱主,發放在職培訓津貼。既然這項新計劃只實施了幾個月,尚未見成效,而政府又口口聲聲稱不是為了省錢,為何收緊長者綜援的新措施不可以延遲實行?
政府堅持提高長者綜援的申請年齡,主要理據是配合退休年齡上調的趨勢。但政府的盲點是自己提高公務員退休年齡至65歲,不等於社會上其他僱主會跟隨(事實是連不少公營機構和大學也維持60歲的退休年齡)。此外,不像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舉例的其他國家,香港沒有法定退休年齡,更沒有全民退休保障及其他全面照顧長者的福利。政府把60至64歲人士定為適宜繼續工作的「中年人」,是說得輕鬆,但在不少香港僱主眼中,他們已成為一群生產力低,免得過便不再聘用的老人家。
常言經一事,長一智。但從官員對補鑊方案的解釋,我懷疑他們會否吸取箇中教訓。
林鄭錯解「治大國如烹小鮮」
特首林鄭月娥為長者綜援補鑊方案解釋時,強調提高長者綜援申請年齡的政策沒錯,只是執行細節有改善空間。她引用老子《道德經》中的「治大國如烹小鮮」,稱身為行政長官,她已沒有什麼機會入廚房,所以真的不知道一些執行細節。但她不會怪責「煮飯」的同事,既然可以改善,便馬上去做。容我直言,林鄭是誤解了「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意思。
「治大國如烹小鮮」不是指一個好的政策可以改善執行細節,而決策者可能事前也不知問題所在。其實,老子這句話不是替執政者開脫失誤,甚至諉過下屬。提倡無為而治的老子,認為「治大國」(可廣泛解釋為治理一個地方),就如烹調一條小魚,不宜翻來覆去,動輒擾民,正如《詩經‧檜‧匪風》毛傳說:「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換句話說,「治大國如烹小鮮」針對的是施政的原則和態度,不是指政府在推行某項政策需要留意細節,也不是表示官員知道執行政策出了問題時,盡快改善便成。
「治大國如烹小鮮」已獲歷來無數學者及帝皇正確解釋,在網上可以查閱。在提高長者綜援的申請年齡的政策上,政府在沒有進行公眾諮詢和做好充分就業配套下,一意孤行,是大錯特錯,就像廚師把一條小魚猛火亂翻,不理其肉糜爛。再說,政府的補鑊措施不是改善什麼執行細節,而是巧立名目,就像小魚煮爛了便送上一片肉,讓食客少點囉唆。
其實,日理萬機的特首不入廚房不是問題,問題是她決定烹魚。今次長者綜援的爭議,無關執行細節,而是政策本身出了問題。就如社聯總裁蔡海偉指出,社福界兩年前已表明反對收緊長者綜援申請年齡資格,但政府依然強推政策,直至遇到政治壓力才做少少補鑊工夫。他批評政府已失去謙卑的心。
與其錯誤引用老子之言,林鄭不如重温《聖經‧瑪竇福音》內的一句話:「謙卑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