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10月18日(周一)討論「因應學生人口變化的公營中小學學位規劃」,指出隨着未來學齡人口持續下跌,中、小學的班級數目無可避免將要相應調整,加上香島道官立小學逐步停辦,筲箕灣東官立中學將遷校,有輿論擔心會掀起新一輪「殺校潮」。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近日接受教育評議會專訪,首次談及學校收生問題。
平等精神辦學 香港教育特色
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校長引述林鄭月娥形容,香港教育有許多優點,包括:一、平等精神、平等機會,只要肯努力,就會有成果;二、辦學多元化,辦學團體包括教會、慈善團體,很多有心人支撐起香港教育的發展。
在殖民年代的早期,政府的角色反而不大突出,民間實踐了多元、自由的辦學宗旨,堅持了難得的價值觀,比如仁愛、平等、自由、認真辦學,正如林鄭月娥母校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的校訓「力行仁愛、實踐真理」,通過教育界人士的努力,香港教育在整個東南亞以至全球都有一定地位。
學校汰弱留強 當局策略處理
不過,對於學校收生不足的問題,林鄭月娥坦言,今次學生人數下跌屬於結構性問題,不能如以往般採取過渡性措施處理,表示學校「無可避免地要汰弱留強」,但當局將會策略性處理,包括把部分學校遷往「北部都會區」,預料明年首季可提出清晰方案。
另外,她亦表示認同「一校一醫護」的建議,認為可探討按照學校情況,把現時「一校兩社工」中的一名社工人手,轉為駐校醫護人員。
特首寄語青年「三觀」不可偏廢
林鄭月娥又寄語年輕人,要有社會責任感,要有香港情懷、國家觀念和世界視野。何漢權表示,「香港、國家和世界」這三個觀念,無論發展北部都會區,還是走向大灣區,都是必須的,這樣,香港教育才會有希望。
為了降低學生人數結構性下跌帶來對學校生態的衝擊,林鄭月娥表示,已責成教育局提交計劃,並因應《施政報告》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考慮策略性地把部分學校遷往新發展區,預料到明年首季,當局將推出更清晰的方案。她又說,政府已帶頭停辦部分官校,包括廣東道官立小學和香島道官立小學,並重置筲箕灣東官立中學至西貢區。
未通關暫網課 研一校一醫護
林鄭月娥又表示,由於跨境學生人數眾多,在疫情防控下,暫時難以處理通關問題,當局已在深圳物色地點,讓跨境學生暫時集體上網課,重建社交生活。
至於教育評議會提出開放非本地生來港,自費入讀公立學校為生源「開源」,她認為辦學團體更宜考慮北上辦學,滿足大灣區內港人子女的就學需要,而學前教育及特殊教育,均大有發展空間。
新冠疫情下,學校防疫抗疫措施再受重視,教評會多年來建議參考鄰近國家及地區做法,落實「一校一醫護」。會面中,何漢權再次向林鄭月娥表達有關建議,讓學校按情況設立駐校醫生、護士或中醫師。她認同有設立需要,認為本港可探討在「一校兩社工」政策彈性處理,讓學校按校情選擇是否把其中一名社工資源,轉為醫護人員。何漢權又透露,林鄭月娥認為這方面可與業界從長計議。
據了解,林鄭月娥是上周接受教育評議會專訪的,何漢權透露訪問逾一小時,身兼中小學校長的教評會執委,包括蔡世鴻、陳玉燕、鄭家寶及潘詠儀等人出席訪問,並就多項教育議題交換意見。他形容特首熟悉教育、着緊教育,雙方深入討論有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