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地起公屋的驚世回應

其實「經濟3.0」不是反對興建任何公屋,所謂「驚世講法」只是指出政府收地只建公屋被忽略的客觀後果,同時提醒大家公屋制度的根本問題在無效率。

有時讀報會令人瘋狂,尤其是讀到有人用一千幾百字回應你的時候。

話說影子長策會成員龍子維在友報論壇版〈收地唔起公屋便可以減少劏房?〉一文中,回應了我早前在本欄的一篇〈收地起公屋 只會創造更多劏房〉,認為我的觀點是「驚世講法」。

其實真正驚世的,是龍先生的閱讀理解和數字分析能力。

奇妙的推論及詮釋

我的講法很簡單:假如政府收回土地全數起公屋,減少私樓未來供應,由於未符合公屋申請資格的無樓人士仍大有人在,對自住物業的需求只會催生更多的劏房。

奇妙地,龍先生將我的講法推論成「近年劏房數目大幅增加,原因在於收地起公屋」,繼而指出近年「公營房屋佔的比例都是穩定地下降」是推翻了我的說法。即係咁,你一身卡數我叫你去少次旅行減少支出,唔代表我認為你一身卡數係因為以前去得太多旅行。同樣道理,私樓貴之下單位愈來愈細,多起公屋少起私樓只會令問題更嚴重,但這不等如過去劏房增加係因為公屋起得多。

更奇妙的,是龍先生對數據的詮釋。為了否證「增加公屋供應,必然導致私樓供應的減少」,龍先生於是引用過去廿年公屋和私樓興建量數字,指出兩者往往同時下降而不是一升一降,因此兩者不是「零和遊戲」。

即係咁,你收入就得咁多,一係使一係儲,但我見你俾人炒魷魚之後使費儲蓄同時下跌,是否就證明了原來使錢同儲錢不是什麼「零和遊戲」?同樣道理,只看公屋私樓兩者相關性,不考慮當時住宅土地供應以及整體經濟表現,根本證明不了什麼。

其實「經濟3.0」不是反對興建任何公屋,所謂「驚世講法」只是指出政府收地只建公屋被忽略的客觀後果,同時提醒大家公屋制度的根本問題在無效率:除了地點隨機安置造成的錯配,公屋申請門檻帶來的「隱性稅」效果又會帶來浪費。

龍先生認為要解決「無樓中產」住劏房的問題,方法之一是大幅提升公屋入息限額,讓更多市民符合資格,甚至「走出公屋與私樓的二元模型,提供更多居屋,甚至乎是中產公屋」。就當政府可以雙管齊下,既大幅降低公屋門檻讓更多人受惠,又大量增建公屋令輪候時間不增加甚至減少,解決不了的根本問題依然是為符合資格而出現的浪費行為(架床疊屋為公屋分級只會令問題更嚴重),公屋制度愈搞愈大,資源分配只會離有效率愈來愈遠。

曾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