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當初,疫情嚴重時邀我撰寫此專欄。然而,我仍舊思索與權衡疫情措施的利弊,促使必須盡快解除,否則不敢想像後果將會何等嚴重。如今,疫情措施全面解除,我們對疫情的警戒水平降至世界衛生組織所建議的,疫情似已進入平穩期。然而,這真的結束了嗎?
我們不願回歸正常生活?
現在社會已經不再設置任何疫情措施,COVID-19被視為與流感相同的傳染病。然而,在實際生活中,仍有不少人戴着口罩,繼續採取許多非正常的防疫措施。特別是學生群體,疫情對其影響不容小覷。依舊有着許多學生不願回歸正常生活,因擔心接觸他人而感染病毒。然而,我們似乎忘記了疫情前的生活,我們不應畏懼生活。
這種狀態,真的能夠持續下去嗎?
我了解到,現在依然有許多人心中存在着恐懼和不安。這種情緒防線在緩慢地放鬆中,仍未能完全解除。但是,我們是否曾想過,如果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下去,我們將被捲入一個毫無盡頭的惡性循環之中,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問題和挑戰。
對於學生們而言,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疫情期間需要保持社交距離,影響了學生們的社交和人際交往,需要更多時間來重新建立社交網路,但似乎沒有人在幫助他們重新建立。
學生欠缺援助 重建社交網絡
雖然我們不能指望一夜之間恢復正常,但是我們需要立即行動,否則未來可能為時已晚。在過去的3年裏,當世界受到疫情的不利影響時,一個看似平凡的問候都已成為了一項巨大的挑戰。口罩遮住了我們的面孔,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空洞無物。在我們生活在疫情期間的時候,我們失去了許多我們現在甚至沒有意識到的生活元素,但它們確實至關重要。
讓我們不要停留在消極和焦慮之中。相反,讓我們開始為恢復正常的生活和重建我們的社交網絡而努力。即使是在困難的時刻,我們也應該擁有勇氣和決心,為實現我們的目標而奮鬥。讓我們珍惜那些我們曾經擁有,現在失去的生活元素,並迎接未來帶來的挑戰。
重新思考生活的定義
在與我合作的學校裏,學生們在疫情期間創作了數百件藝術作品,表達了學生渴望重新笑容和重新擁有生活的願望。在藝術家的協助下,他們策劃了一場名為「亦後日常」的展覽,旨在啟發我們重新思考生活的定義,進一步提醒我們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展覽將於6月初在屯門市廣場舉行,這無疑是一個重新評估和反思生活的絕佳機會。
我深深地欣賞他們的主動性,他們在恢復正常的過程中扮演了先驅的角色,但可悲的是,並不是很多學校意識到回歸日常的倡議,還有更多可以做的。老師們應該覺醒,學校也應該覺醒。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中,每個人似乎都在尋找答案。我們是否能扮演一個更重要的角色,幫助學生們找到在疫情中失去的方向和道路,尋回那個「疫後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