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撐企業、保就業」計劃自推出後備受批評,認為是浪費公帑,成效不高。我雖然在政治立場上傾向撐建制,而且還是這項計劃的得益者,但若是要我從善用社會資源的角度去評估這項計劃的話,我亦認為這項計劃即使不算完全浪費資源,亦成效有限;只宜用來救急,不能長期使用。我相信政府搞完頭一輪之後,以後應不會再推。
這項計劃花了政府800多億元的儲備,拿了錢的企業當然覺得受惠。這筆錢大約可以抵銷三分之一人力資源的開支,佔大部分公司的總體開支約一至兩成。對那些受疫情打擊比較大的行業,如飲食、旅遊、酒店、航空等,只能苟延殘喘;計劃一停,這類公司可能一樣無以為繼。所以有些公司選擇放棄第二期的資助,以便及早開始裁員及收縮規模。因為一旦用了政府的錢,就得承諾不得在受資助期間裁員。
當社會知道那些不申請資助的公司其實正計劃裁員的時候,民情顯得有點矛盾。原先不贊成政府資助企業的人,這時才意識到,原來這項計劃對社會也有好處。反而是企業不拿錢才叫人擔心。這等同從反面證明撐企業對保就業是有一定功效的。如果沒有這項計劃,很多企業可能會提早裁員,甚至關門,香港的失業率可能早已升上雙位數字。
如果在下一階段,香港的疫情可以進一步改善,而政府又能及早放寬防疫限制的話,那有一部分沒有政府撐便會倒閉的公司,可能有機會逃出生天。而他們的員工,亦可以保住自己那份工。
「撐企業、保就業」計劃將於11月底結束,我相信政府一定不會延長,而防疫措施卻未必有條件撤銷。屆時,難免有一部分公司會沒法營運下去,香港的失業率又得再次上升。但這項計劃起碼可令部分市民把失業的時間延後了半年(6至11月),部分本來要失業的市民,更可能不用嘗試失業的苦惱。
社會上有公司受惠於疫情
這項計劃最為人詬病的是把部分公帑撥給了一些私人企業,可能成了他們的盈利。以超級市場為例,他們的生意在疫情中反而比平時更好,但他們卻一樣拿到政府的錢。這些錢大部分成了他們的盈利。市民當然不認為公帑應該這樣用。
我相信,除了超市之外,社會上還有一些其他公司一樣受惠於疫情,如互聯網上的電商,以及IT公司等。但在保就業計劃下,他們一樣獲得錦上添花。政府要超市把得益回贈給消費者,卻不同樣要求其他獲益的公司,亦非公平的做法。
不過,若是政府先弄清楚每間公司的處境才施以援手,就得花上一段很長的時間,結果很多公司可能已經餓死,再收到錢也已回天乏術。為了及時救市,社會唯有接受部分錢花得冤枉了。世上其他地區其實也有類似的情況。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