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總理一句適時降準,中國人民銀行相隔一日左右後,就即宣布普遍降準0.5個百分點,城商行再額外定向降準。無疑,有政策就是好消息,但觀乎2011年打後,人行12次降準,之後股市上升的次數只有一半。
內地對經濟情況高度戒備,繼早前國務院宣布多項刺激經濟措施後,未幾國務院包括指示降準、盡快下調實質融資利率,更甚是會加大地方專項債額度等,都反映谷經濟政策已成形。多項政策範圍下,地方專項債正面作用無疑較大,因地方會更有資金,有更多基建會上馬,部分估計會額外推高增長多達1個百分點,當然未計其他會影響經濟下行的因素吧。多間大行先後將內地明年經濟增長預測,下調至不足6%,部分甚至認為今年第四季連六也不保。誠然,以內地經濟政策效率,有政策就會有更高把握以達致數字上的增長目標,但連番政策之下,債務及其他後遺症憂慮是持續存在的。
大型銀行最為受惠
是次降準,釋放9000億元人民幣,金額上無疑較上次多,貨幣政策是否出現更寬鬆,再爭論貨幣政策方向已沒有大意義。事實上,降準從以往而言,是幫不到經濟,但對於今次再決定全面降準,與其說成谷經濟,很大程度上或與早前貸款市場利率機制改革有關。內地官員之前都不斷強調,利率只要更市場化,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的要求就可以有更大調降,觀乎區內其他市場,正正亦是利率機制改革後,準備金率就出現相當之大的下調。內地銀行有更多資金可以批出貸款,但擺明只會是大型銀行最為受惠,亦即是相當大部分的貸款,都會撥向央企及基建類為主,中小企要獲取足夠融資仍然有煩惱。目前主力向中小企貸款的,大部分是中小銀行及城商行,後者資產負債表情況惡化,恐怕再難支撐更多貸款。
至於對中小銀行而言,它們的資金來源或成本,主要是中期借貸便利,甚至其他具備風險的結構性定息回報產品,但更可靠及低廉的真正存款資金,一直是有限。無疑,有意見提出,要更放寬內地銀行在存款利率上的決定,以讓它們更方便吸收存款資金,從而推動更低成本融資及貸款服務,但據內地銀行以往經驗,一旦爭取存款,之後的各適其適辦法,最後卻埋下更大風險。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