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智能垃圾桶助減廢

政府要實行垃圾徵費,最大執法困難莫過於要防止市民把垃圾棄置於公共或他人的垃圾袋,逃避徵費。要解決此問題,可靠智能垃圾桶。

香港廢物問題日益嚴峻,2015年每日人均棄置廢物量達1.39公斤,創十年來新高。面對三個堆填區於2020年前逐漸飽和的「死線」,政府近來加緊力度興建屯門環保園,推出「三堆一爐」、「惜食運動」、「四電一腦」,並計劃落實都市固體廢物徵費。儘管如此,香港距離實踐當局減廢藍圖,即於2022年大減人均棄置量四成的願景,以及廢物處置上安全和環保方面的國際準則依舊遙遙無期。

發展智能廢物處理

政府要實行垃圾徵費,最大執法困難莫過於要防止市民把垃圾棄置於公共或他人的垃圾袋,逃避徵費。要解決此問題,可靠智能垃圾桶:若垃圾桶添置「電腦視覺」,即高解像度的攝錄系統,配合圖像分析技術,智能垃圾桶可即時分辨出廢物類型,識別有人發生非法傾倒垃圾,立即採取適當行動,例如把垃圾桶封鎖或開啟視像錄影等,大減執法困難,亦增強阻嚇效果,減少市民非法或不當棄置垃圾。

通過中央雲端所獲得的信息,政府可透過收集大數據來支持所推行的零廢料政策。以三藩市為例,憑着以智能垃圾箱而聞名的創業公司Compology的中央雲端資料庫,三藩市最近便能夠成功地針對污染率高的家庭或企業,進行不同的公民教育及廢物回收計劃。近日台灣亦希望教育市民和企業計算自己產生的「塑料足跡」,以便民眾及企業都能夠更加了解自己製造的垃圾及面臨的情況,從而知道及開始計劃如何進行改善處理,如推出「減塑足跡計算器」社區通訊、舉辨響應世界環境日系列的活動等。

智能垃圾管理系統同樣有助香港推行減廢和減塑。食肆可利用智能回收箱,收集關於塑膠棄置的數據,政府可增設減塑獎章食肆獎勵,嘉許一些低塑食肆。政府亦可利用中央垃圾管理系統彙整每一個分區的廢棄物數據,如銅鑼灣的廢棄物包括大量的食具塑膠,釐清廢物的源頭及其組成比例,好讓環保署能針對不同地區和市民進行教育,提升公民意識,智能垃圾桶所錄得的垃圾棄置影像等可以改成教育素材,讓小朋友對正確的棄置和回收習慣有更深認識和印象。

香港作為智慧型城市,不但要加強及改善現行的棄置回收政策,更應發展智能廢物處理。政府可透過支持本地創業公司重點進行智能廢物處理的科研發展,並推行計算塑料足跡等公民教育,為香港的減廢的步伐追近其他大城市。

原刊於《頭條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莊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