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科技教育 慎防知識差距懸殊

當線上教學愈發普及,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變成常態,來自弱勢家庭的學生與家庭背景優越的學生之間將出現更大的學習差距。科技教育也潛在類似問題。

樂施會於10月5日發表《香港貧窮狀況報告:疫下本港貧窮與就業面貌》,比較政府統計處《綜合住戶統計報告》中最貧窮與最富裕一成住戶月的收入中位數,兩者差距由2019年疫情前的34.3倍擴大至2022年第一季的47.3倍,透視貧富懸殊於疫情期間進一步加劇。

貧富懸殊一直是香港及不少發達城市面對的棘手問題,成因眾多。富人能透過資本增值快速累積財富,窮人因為遲遲無法獲得「第一桶金」、走出低谷,也是貧富懸殊的原因之一。資本是累積財富的工具,也是門檻,資本較雄厚的人比只有少量甚至沒有資本的人能更快地累積財富。無獨有偶,知識也有類似情況,是為「知識鴻溝」。

知識鴻溝

1970年,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3位學者Phillip J. Tichenor、C. N. Olien、G. A. Donohue提出「知識鴻溝」(knowledge gap hypothesis)這個假設。根據該假設,知識一如其他社會資源,分布不平均,人與人之間因為政經實力不同而有知識差距。隨着大眾媒體興起,發送給社群的訊息不斷增加,知識差距將因為不同人群的政經實力差異而進一步拉大。

較高政經地位的人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 skills)較高、已有資訊(stored information)較多、能提供參考意見的相關社會聯繫(relevant social contact)較強。在大眾媒體資訊(mass media information)不斷湧入的環境,政經地位較高的人能更快地獲取知識。另外,大眾傳媒針對不同階層讀者發送不同類型訊息,加上政經地位較低者對部分資訊本來就缺乏興趣,假以時日,政經地位高低兩者的知識差距無可避免將持續擴大,形成難以跨越的鴻溝。

線上學習的啟示

而近年因為疫情而大行其道的線上教學,就如同當年大眾媒體興起,影響學生接收資訊的方式和質量,也同樣帶來相類似的知識鴻溝現象。香港教育大學政策與領導學系助理教授李子樂博士於2021年12月公布的一項研究指出,超過八成小學家長在支援子女網課時有壓力。研究顯示低收入家庭缺乏數碼資源及技術,他們參與子女網上學習的程度亦較低。由此研究可見,線上學習對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甚為不利,衍生教育不平等的問題。

線上教學不是單單疫情期間的短期產物,由於線上學習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加上可以廣泛使用多媒體,相對傳統教學模式有其特殊優勢。當線上教學愈發普及,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變成常態,來自弱勢家庭的學生與家庭背景優越的學生之間將出現更大的學習差距。

科技教育與知識差距

除了線上教學盛行而衍生的教育不平等現象,科技教育也潛在類似問題。科技教育為跨科學習,講求實踐和體驗, 常用「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學模式。由於以上特性,學校難以制定統一課程,轉而擔當統籌及分配教學資源的角色,學生是否能自主學習將大大影響其學習成果,家長的角色變得更加舉足輕重。

當市面開始出現大量科技教育資訊及相關教學內容,就如同知識鴻溝的假設中出現大量大眾媒體資訊湧入社會,由於家庭背景不同,學生接收及消化科技知識的能力也有差異,而且差異會不斷擴大。若學生來自資源豐富、家長積極參與子女教育的家庭,他們將有更大機會接觸有用的科技學習資源,甚至得到家長的啟發與支持,以高效率的方式吸收科技知識;相反,弱勢學生由於缺乏家長支持,也沒有足夠資源和良好家庭學習環境,其接收科技知識的效率較低。當以上差距日益嚴重,「知識差距懸殊」勢必發生。

師徒計劃、交流社群與學習津貼

成功的科技教育仰賴家校共建的良好學習環境,以持續薰陶學生自主學習。要幫助家庭資源匱乏的學生,必須從其相對薄弱的環節着手。筆者建議開展針對連結弱勢學生與科技界人士的師徒計劃,令其有更多機會接觸最新的行業資訊,更容易探索個人學習方向。社區及學界可舉辦不同的比賽、交流會及展覽活動,廣邀不同學生參加,並以此為契機促進他們互相交流學習。除了加強弱勢學生的人脈網絡,當局也可津貼弱勢學生參加指定課程及購買學習所需軟硬件。

維護「知識改變命運」

推動科技教育,對國家及香港發展非常重要,關係未來社會棟樑福祉,企業、社區、學校和家庭必須同心協力。為了令莘莘學子都能接受良好的科技教育,將來有機會一展所長,社會各界應共同預防科技教育領域出現嚴重的「知識差距懸殊」,當局有必要及早制訂針對相關問題的策略及措施。

若知識差距也變得懸殊,基層上流機會將更渺茫,也會令貧富懸殊的情況更趨嚴重。筆者呼籲各界協助弱勢學生積極接受科技教育,學有所成,能以知識改變命運,在科技為先的未來大放異彩。

鄧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