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北都」宏圖 利國際創科中心建設

政府估計北部都會區建設需要20年才竣工,其中單是洪水橋連接深圳前海也需要7年之久。所謂「遠水不能救近火」,香港創科發展絕對不容停下來,筆者建議政府可先摘下《施政報告》中的「低垂果實」。

特首林鄭月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以「新局面、新機遇」為導向,聚焦香港未來、經濟發展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今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規劃定下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明確目標。因此,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措施,建議加大力度推行相關配套建設,為促進落實目標而修橋築路,對香港創科發展非常關鍵。

跨越行政界線  融入國家發展

在這方面,筆者認為《施政報告》有兩大特點。特首指出,這份報告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首份由香港政府編製,在空間觀念及策略思維上,跨越港深兩地行政界線的策略和綱領,因此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例如「十四五」規劃)是《施政報告》的重要考慮。

另外,《施政報告》是一份區域發展規劃,建議發展北部都會區包括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並透過都會區促成「國際創科中心」建設及加快深港創科融合。北部都會區主要目的是實施市區去中心化,紓緩香港多年來市區人口稠密的問題,就此政府估計未來將會有200多萬人聚居於區內。

基建運輸先行是建築學界針對新城市規劃常用的策略。特首重申政府亦以基建運輸先行方法去發展北部都會區。筆者非常贊同,認為這做法不但有助區內經濟和民生發展,也有助促進大灣區國際創科中心建設。

都會區內計劃興建五條鐵路線,當中三條更伸延至深圳,包括連接洪水橋至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鐵路,以便利香港專業人士來往前海投入現代服務產業;和經落馬洲河套區接入深圳的新皇崗口岸的延伸北環線,以方便深圳專業人士來往港深創科園工作,達至港深人流互通。

合作空間處處  雙都互相輝映

《施政報告》提出「雙城三圈」的嶄新概念,「雙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東分別為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以及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從創科產業宏觀布局看,「雙城」存在相同的產業合作空間,港深雙方可以強強聯手,達至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效。

舉例說,香港西面連接深圳前海,可集中發展以先進現代服務產業為主的數字化經濟;中部包括落馬洲河套區,可發展生命及醫療科技產業;而東面則主攻環保、保育、綠色旅遊等產業。

為配合深圳河以北佔地超過的深圳河以北「深港科創園」之工作,《施政報告》建議於新田/落馬洲增加150公頃創科用地,興建新田科技城。新田科技城、河套港深創科園及深港科創園,合共540公頃,構建成為更具規模的創科產業區。

實際上,香港創科經濟圈並非局限於新界北部,《報告》亦指政府支持以「國際金融中心」為經濟主軸的維港都會區,並會擴大該區至包括「明日大嶼願景」的交椅洲人工島。這兩個位處香港南北的都會區將可以並駕齊驅,互相輝映,推動香港未來發展。

先摘低垂果實  推進短期發展

特首指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同時以《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為基礎,將為香港的長遠發展前景謀定新方略。由此可見,多項《施政報告》中所建議的措施難以在今屆政府落實,極其量只可以起動相關的策劃工作而已。例如,政府估計北部都會區建設需要20年才竣工,其中單是洪水橋連接深圳前海也需要7年之久。

所謂「遠水不能救近火」,香港創科發展絕對不容停下來,筆者建議政府可先摘下《施政報告》中的「低垂果實」(措施)。報告內重點提及政府推動「再工業化」的決心,顯然是瞄準香港短中長期創科產業發展而設的。政府希望透過北部都會區的擴大創科用地,更多研究成果、創科產品會在香港進行智能生產。

再者,為盡力落實再工業化政策,特首更建議擴大現有創科局的職能,加入工業元素,把它重組為創科及工業局。筆者認為這是明智之舉。

今次《施政報告》非常具前瞻性,各項建議考慮非常全面,為香港的創科發展,特別是為建設大灣區國際創科中心繪製了一份長遠及具建設性的發展藍圖,因此大家無必要把事情政治化。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黃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