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的謬誤

每家大學都有不同的風格、傳統,或某些優秀的學科。以幾個硬指標在一個排名榜上分高低,必然出現諸多漏洞,難令人信服。

有關大學排名最近又有風波。城市大學在早前公布的QS(Quacquarelli Symonds)大學排名榜「節節上升」,今年6月公布的世界大學排名,城大排第49位,升了6位,僅僅落後於排第46位的中文大學。到了今年10月,QS公布「亞洲大學排名2018」,城大「更上層樓」,排列第8名,超過了排第9名的北京大學和排第10名的中文大學。

然而在本月中,有本地媒體刊出調查報道,指城大向QS提供的資料「不實」,包括少報學生人數(令師生比例下降,「小班」意味教學質素會較佳)。城大公開否認,指提交的數據均由評核機構審核,又指QS定期委託專業機構覆檢,確認數據無誤。

我對大學「排名遊戲」深有體會。事緣近10年前有一機構為本地幾家大學做排名,定期公布,引起部分院校不滿。其中處於排名位置「不利」的嶺南大學,其時任副校長饒美蛟教授最為「勞氣」,曾經在報章上連篇累牘狠批這個本地大學排名榜漏洞百出而不可信。當時有人認為,嶺大在8家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資助的院校中排名較後,主事者或因「條氣唔順」而反擊自保。但細讀饒教授的文章,其分析有條理有根據,絕非為自保而強辯。

我跟饒教授認識多年,曾聽過他多次力陳大學排名榜荒謬不實,令我對排名問題增長了知識。後來這個本地大學排名榜銷聲匿迹,沒有在媒體上出現,未知是否因饒教授的批評而終止。

多數人不知排名根據什麼標準

然而,近年大學的「排名遊戲」在大學界並沒有收斂,相反排名榜愈來愈多,五花八門,儼然如高等學術界的年度成績表。最初還有一些逆流而上的反對聲音,然而現實殘酷,大學收生日益被排名榜牽住鼻子走,學生和家長選校都以排名榜為參考標準,令大學管理層不得不「予以正視」。學界有個說法,是很多大學包括本地幾家學府都設立了專門辦公室監測本校排名走勢,及時聯絡評核機構,以確保排名保持在前列位置。

除了嶺南大學的例子,我曾經讀過的某院校某學院也受排名困擾,校友約見校方高層,希望了解原因,也願意協助大學改善排名。畢業生都明白,大學排名或作不得準,但不能置之不理。校友離校之後仍關心大學排名,因為不想自己履歷表上讀過的大學正在「下沉」。另一方面,校友的忠告是,排名下跌,很難向後輩推薦,漸漸學校就不能吸引優秀學生入讀,學校的名氣也就會愈來愈不濟。

絕大部分人都不懂得深究一家大學到底表現如何、水平在哪個位置。排名榜是最簡單直接、一看就明的「成績表」。事實上,多數人都不知道——也沒有興趣去了解——到底排名先後是根據什麼標準,更遑論會追問評核過程是否嚴謹、是否可信!

總部位於倫敦的QS,以收費為大學「改善排名」為其主要業務。《紐約時報》中文版在2013年1月刊出文章〈部分歐美大學花錢買排名〉,其中提及「(QS宣布)『一項新的計劃將使學校有機會強調其優勢』,即學校通過付費的方式來獲取1-5星的評級機會……雖然收費標準公布於2010年,但該計劃直到2012年才得以完全實施」。文章列出了愛爾蘭利默里克大學(University of Limerick)「支付了一次性的審計費9850美元和6850美元的年授權費之後,利默里克大學可以聲稱自己獲得了由QS授予的『基礎設施、教學、學生互動和國際化方面的5星評級』。該校的總體評級是4星」。報道還指另一家愛爾蘭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Cork「在QS大學排名中排190位,收到了5星的總體評級,躋身於國際知名大學之列」。

大學真正水準該如何衡量?

UGC在2010年12月發表的《展望香港高等教育體系》報告中,也提出了大學排名的問題:「過去10年,各種國際大學評級的出現,令世界各地的學者和政府意識到各大學間的相對表現。這些排名的依據或有爭議,但它們已是一個公認的事實……排名一旦下跌,會有嚴重後果,包括失去獲本地、地區和企業支持;招攬優秀教學人員和學生的能力下降;以及失去與優質院校合作的機會等。」UGC負責決定本地大學的資源分配,從上述報告的表述,UGC並不排拒大學的「排名遊戲」,更表明對於排名下跌會引致的嚴重後果極度關切。既然如此,UGC為何不撥款協助各家本地大學做好國際排名的工作,推高它們的排名位置?對於大學排名「遊戲」產生的流弊,如果連負責監督大學發展的機構都視若無睹,我們又何須對某些大學為了「改善排名」而投入大量資源,主動配合評核機構而大驚小怪?

問題是,當大學的「排名」可以用錢去「改善」的話,到底一家大學的真正水準應該如何衡量?當我母校中文大學在2011年THE(Times Higher Education)的排名在151位,但QS卻位列37位,相差竟超過100位,大起大落令人不解。到底應該信哪個排名榜?即使採用的指標不同,但同一家大學的排名怎會出現如此大的差距?(可參考何順文教授〈大學排名榜:缺失、影響與反思〉,2014年3月《信報財經月刊》)

做好自己 由時間證明實力

每家大學都有不同的風格、傳統,或某些優秀的學科。以幾個硬指標在一個排名榜上分高低,必然出現諸多漏洞,難令人信服。歷史悠久的名牌大學,其「江湖地位」深植在幾代人的腦海中,排名榜對它們的影響微乎其微。試想,即使哈佛、史丹福、劍橋、牛津在某個排名榜上「跌」出20名以外,難道學生會不報讀嗎?某家大學即使排名在這些名牌之上,如果學生有得揀,他們會揀某大學還是名牌大學?答案應該不說自明。做好自己,假以時日,由時間去證明實力,總比一味在排名榜上動腦筋來得紮實吧。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