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以前,方志恆博士以「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來形容人大常委會將作出的決定,本月初,這個決定終於作出,我認為它的確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終結,同時也是另一個時代的開始,也就是一直以來潛在於「一國兩制」的深層次矛盾的全面暴露和激化的新時代。
人大決定的內容正如近期傳媒所預告的一樣,就特首普選的提名安排採納高門檻的模式,讓「泛民」(至少是不被中央接受為可以當特首的部分「泛民」人士)沒有機會「出閘」。自從去年3月喬曉陽先生在深圳的講話以來,中央政府一再強調其底線,就是不「愛國愛港」而「與中央對抗」的人絕對不能成為特首。在普選討論的初期,我曾經公開提出「守尾門」的方案(即在提名階段可採納較低門檻——如現在選舉委員會成員的八分之一,如果最後普選產生中央認為不可接受的人,中央可行使其實質任命權而拒絕任命他為特首),從現在的人大決定來看,中央決定採用的是「守前門」的方案,原因應該就是李飛先生在今年的公開講話多次談到的「憲制危機」的風險——即普選產生出非「愛國愛港」人士而中央拒絕任命。人大決定所體現的是一種近乎「零風險」的普選模式。
弔詭的是,正是因為這是一個(對中央來說)近乎「零風險」的普選方案,它在立法會得到(三分之二票)通過的機會也近乎零,因為人大現在採納的方案是能夠把「與中央對抗」人士「篩選」和排除的方案,而「泛民」的主要訴求正是反對「篩選」,要求普選模式符合「國際標準」(主要是不同政見人士和黨派〔包括被中央認為不「愛國愛港」者〕都有機會參選)。可以預見,政改方案將在明年上半年在立法會遭否決。
由於這次人大決定訂立的普選和提名框架不只適用於2017年的特首普選,還適用於2017年以後的普選,所以,在這次政改被否決後,如要在2022年或2027年實現特首普選,仍須符合這次人大決定訂立的框架(除非日後人大修改這個框架)。這個框架下的普選能否實現,最終決定於香港全體選民的意願,因為如果很多市民希望實現這普選方案(以選出中央和香港市民雙方都支持和信任的人為特首),他們(以及現在沒有特首選舉投票權的我)可在2016年的立法會選舉中投票給支持這方案的候選人,從而導致立法會有三分之二議員支持這普選方案。
可以預見,在這個「新時代」,香港各政治力量將會大規模重組,以回應這個人大決定所代表的「挑戰的時刻」(moment of truth)。在爭議和抗爭升級的同時,我衷心希望大家能緊記,在「一國兩制」下,我們香港人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同坐一條船,我們要避免翻船: in the final analysis, what unites us is greater than what divides us (最終來說,我們之間的聯繫和共同利益遠超於我們之間的分歧和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