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當選後的第一個記者會, 多條問題均是針對她會否前往中聯辦「謝票」?雖然她的回答得體, 但還是惹來無謂的爭議。究其原因,是任何人到了中聯辦, 都是下級向上級的「晉見」,甚至是諸侯對皇上的「覲見」。 無論哪種關係,「一旦去了便會受中聯辦控制, 從此香港的利益將會受到損害。」這是反對派的邏輯。
林鄭月娥上周在電台接受訪問,回答同樣的問題時, 她顯然沒有準備好,從反向回應問題,說5年不接觸太「極端」了。 當選後的記者會上,明顯是經過商議後的回應:「 將會禮節性拜會特首、終審法院首席法官、立法會主席, 以及中聯辦在內的3個中央駐港機構。」她說「拜會」不屬於「 謝票」。
謝票疑雲
「禮節性拜會現任特首梁振英」,看來又會引起什麼「XX 2.0」的抨擊,但拜會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則肯定不會有此一說; 至於禮節性拜會中聯辦,為何會成為謝票的舉動呢?
先說禮節性的問題, 林鄭月娥在記者會回答英文問題時用了protocol一字, 這個字可以是禮貌、友好的舉止,這是一般可接受的一套行為準則; 至於外交禮節,則是國際之間一系列的協議與慣例所形成, 比如總統到訪要鳴放21響禮炮;總理到訪是19響; 國事訪問需有國宴的接待規格;工作訪問需有會談的安排等等。
中央跟香港同在一國,不是外交,「一國兩制」的禮儀, 也正逐步形成中,比如特首到北京述職,過去是跟中央領導人「 平起平坐」,而今是在會議桌上,領導人在主席一方, 特首在左側首位。
當選特首須由中央正式委任,這次選舉期間中央官員多次強調是「 實質性的委任」。但無論如何委任,當選特首應該要拜會中央官員, 不到北京拜會,先跟中央駐港代表見面,這還不是正常安排嗎? 嚴格來說,這種拜會比禮節性拜會還要正式一些。
當然,反對派的邏輯是,假設這次林鄭月娥之所以能夠當選, 完全是由於中聯辦的幫助才能成事;如果這個邏輯成立, 按照這個邏輯鏈一直向前推,拜會就是感謝幫助, 既然是全賴幫助才能當選,中聯辦官員對特首就是耳提面命, 特首對中聯辦官員便須鞍前馬後。
中央嚴重關切
要否定上述的邏輯,首先要否定中聯辦操控選舉的假設, 媒體當然可以舉出實在的例子, 說某某選委收到中聯辦官員的電話等等,但從大背景看, 中央對這次特首選舉的關切確實是比過去任何一屆選舉都要「嚴重」 。
有人認為這是新一屆中央領導層已改變治港方針, 有人認為是香港在全國的地位改變了。上述兩個因素是否成立, 見仁見智,但必須指出的一個重要因素是, 這次特首選舉的背景跟過往不一樣的唯一一點是港獨出現, 這才是中央領導人三番四次強調特首必須獲得中央信任的重要性, 因為特首是同時要向中央和特區負責的官員。
林鄭月娥雖然把拜會中聯辦形容為禮節性, 與跟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會面一樣,但她在說出特首問責時, 順序是先說中央政府,然後才說是特區政府。 反對派提出的各種質疑,恰恰就是把這個次序搞亂, 而且把對中央政府和對特區政府的關係說成是矛盾的關係, 甚至是要把這個關係說成是互相排斥的關係, 即是如果對特區政府負責,便不能對中央政府負責。 這種邏輯如果不義正辭嚴的否定,日後每次特首跟中央官員「接觸」 都會引起批評。
林鄭月娥在記者會被多次問到,敢不敢向中央說不, 這種貌似捍衞香港人利益的問題, 從來不問究竟中央向香港提出的任務是什麼, 是不是凡是中央提出的都要說不呢?反過來的問題是, 從來沒有人提出過,比如香港人向中央政府提出無理要求, 特首又是否有責任捍衞全國的整體利益而向港人說不呢? 為什麼說不只是單向而不能是雙向呢? 這些問題都有待全港討論才能有定案,在特首當選的第一天, 要她來回答這個問題,說實在,有點不公道。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