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彈的投放,結束了二戰,經過了70年,世界各地均有大小不同的紀念活動,正是回顧歷史,反思將來的好時候。可惜同屬戰敗國的德國和日本,戰後的態度出現很大程度的分別。德國整個社會,不論政府官員和民眾,確認納粹德軍在二戰時對鄰國的侵略和暴行,作深切道歉和反省,並嚴禁納粹軍國主義復闢。相反地,同樣戰敗投降的日本,政府官員從沒有承認戰時的侵略和暴行,一直未作出正式道歉和悔悟,不惜為此與鄰國關係弄翻。在民間上的表現,大部分日本長者面對這個歷史問題,多數以上一代的事情,不想再提及,也不曾勇於面對過去不光彩的歷史。整體上,日本官員和民眾,面對一眾亞洲鄰國的指責,仍不會說出:「對不起,我們是錯的!」故此,反觀整個日本侵略戰爭的始末,日本人的民族觀和視野,便清楚了解日本人死不認錯的態度。
日軍實力遠遠超越國軍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國勢日強,軍力早已超越清末和民國時期的中國。除軍事實力外,日本情報網也達到無孔不入的地步。中日戰爭初期,日本人收集中國的情報廣泛,觸及社會每個環節。早在19世紀末,日本人繪製的中國地圖比中國政府官方繪製的更詳細。中國的軍事重地如各地大小飛機場位置、政府機構、主要官員的起居生活地點全在日軍手上。從近期公開的「絕密秘檔」看,日本深入收集的中國情報和資料,遠及中共戰時的根據地延安;其中戰略圖詳列毛澤東等主要共軍領袖的住宿和辦事地點。至於香港的情報,早於1927年,已收集了英軍各種戰艦、軍事和非軍事設施的詳盡資料。其後更收集香港社會各階層領袖的活動資料,其深入程度,比港英政府治理香港時不遑多讓。故日軍進侵中國和香港時,是做到知己知彼,佔盡上風。日本皇軍更誇口估計不出三個月,便可迫使民國政府投降。
相對上,民國政府對日軍的了解不深,但也明白中國軍事裝備和軍隊培訓是遠遠落後於日本。曾在日本陸軍學校受訓的蔣介石和主要軍事幕僚,深明不能戰勝日本,對抗日軍的策略是拖延和擴大戰線,以求爭取時間和得到盟軍的支援,取得最後的勝利。當時由南京遷都重慶的決定是一種布局,和日本作持久戰,以絕對不怕犧牲的精神,和日軍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並以誓死不降的姿態抗日。一眾歐美史家,因應中國近年的強盛,歷史研究已轉向以中國為重心,最近亦重寫中國抗戰八年,對整個二戰的作用,結論是肯定國軍在中國戰場與日本的持久戰,正是消耗日本陸軍實力的主要力量,對二戰的貢獻不能否定。可是,任何歷史觀點是不能推翻已發生的歷史事實。
1945年9月2日,停泊在東京灣的美國海軍戰艦密蘇里號甲板上,舉行日本受降簽字儀式。圖示大批美國和盟軍記者各就各位,爭取拍攝人類結束戰爭的珍貴歷史照片。簽字長檯背後站着的是中國國軍、英國海軍、蘇聯、法國和美軍的代表,他們見證美軍統帥 MacArthur 將軍,將簽好的受降書給予在受降前仍是日本戰俘的英軍代表 Wainwright 將軍。左下方是日本大本營代表梅津美治郎將軍和外相重光葵。(圖片提供:Australian Official Photo. Ref. N2706h,dated 10 September 1945)
從另一角度看,1945年9月2日停泊在日本東京灣的美國戰艦密蘇里號甲板上,日本向盟國代表正式簽署《日本投降書》。圖示日本政府代表外相重光葵在投降書上簽字,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中國派徐永昌參加簽字見證,隨後日子,中國也確定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為9月3日。(圖片提供:Australian Government, Victoria State Library digital photo. Image H98)
英國皇家海軍重臨香港:英國殖民地香港經過三年零八個月淪陷於日本人手中,由英國太平洋艦隊海軍上將夏殼 C.H.J. Harcourt 領導下解放。英軍接手前,曾匿藏於碼頭的日本追擊手已消失了、日本的自殺船隻亦被來自美軍航艦的戰機炸毀,跟隨着解放軍艦同來的是牛津城號 Oxfordshire 救護船,它很快已載滿從集中營和醫院轉送的數百名盟軍士兵。據可靠消息報導,已有500艘英國海軍和商船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接載解放地區的盟軍戰俘。圖片顯示:英國皇家海軍部隊從英艦維珍尼斯號 HMS Vengeance 登岸,整齊地在九龍尖沙咀彌敦道作勝利步操。背景是九龍半島酒店,曾是日佔時期日軍指揮總部,戰後失修的狀況可說慘不忍睹。(圖片提供:英國官方 Ref. ABS950/LA ,1945年9月發放)
英軍部隊重臨,解除香港四年的苦難:圖示1845年8月24日,已整裝準備投降的駐港日軍,正在香港一個船塢外,面對手持湯姆衝鋒槍的英國海軍和水手,一面無奈。此照片有荷里活戰爭電影的結局情節,大有賊過興兵的感覺。(圖片提供:英國官方 Ref. ABS800/LA ,1945年9月發放)
日軍被繳械投降。圖示在九龍 Whitfield 戰俘營內,由英海軍隊長 RJ McGarrel Groves 監視日本軍官和翻譯點算繳交出的槍械。(圖片提供:Royal Naval Official Photograph, SAN Ref. ABS 958,issued dated 18th September 1945)
已經繳械的日軍士兵,連同整裝行李和吉祥物,由英太平艦隊士兵包圍,引領到九龍軍營,等待遣返日本。(圖片提供:Royal Naval Official Photograph, SAN Ref. ABS944, issued dated 18th September 1945)
香港受降日:日軍駐港指揮官岡田梅吉 Major General Umekichi Okada 在港督府內正式簽署受降書,標誌着香港重光。從1946年起,港英政府把8月30日訂為香港重光紀念日,以紀念英國於1945當日正式重新管治香港。重光紀念日自此被定為公眾假期。為方便紀念活動安排,從1968年起,重光紀念日改為8月最後的星期一及之前的星期六。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後,特區政府因政治理由,再沒必要紀念英軍重光的日子,故有關公眾假期也取消了。為配合國家重定「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活動,9月3日將正式定為公眾假期。(圖片提供:Royal Naval Official Photograph, SAN Ref. ABS1012, issued dated 15th September 1945。Offered by John Fairfax Group Photographic Library)
重建據點:來自軍艦 HMS Indemitable的英軍士兵 F. Thomas (Nottingham) 和 P.F. Foster (Brookenhirst, Hants) 正手持重新繳獲的英式Vickes機關槍,守望着九龍啟德機場附近的米糧倉庫。香港重光後,該處已重新給英軍佔據。(圖片提供:Royal Naval Official Photograph, STI Ref. ABS969, issued dated 24th September 1945)
戰爭罪行的審判:圖示1948年11月12日在日本東京的軍事法庭中,25名日軍主腦戰犯受審的情況。(圖片提供:Associated Press Photo from San Francisco, Ref. FX1cls NY neg CX1 ehk 11/15/48)
為英兵服務:英海軍上將夏殼解放香港後,第一個重新為英軍服務的中國女子。圖示英軍士兵 A. Blues 正付米糧給女工,海軍士兵 RMT Salisbury 和 P. Laves 正看得高興。圖中在兩英兵間的中國女子,很明顯是想親近剛到香港的新兵,以獲取短缺的物資。(圖片提供:Royal Naval Official Photograph, Ref. ABS934, issued dated 18th September 1945)
東方的湯姆大拇指 “Oriental Tom Thumb” :香港重光後,百物待興。圖中一名衣着破爛的香港小孩,站立駐守香港跑馬場的英海軍哨兵旁邊,引起一眾士兵的歡樂。戰爭完結,香港軍民,不論國籍,官員和貧苦大眾都有無形的喜悅。(圖片提供:Royal Naval Official Photograph, Ref. ABS1023, issued dated 18th September 1945)
「這是我的船嗎?」:一名18個月大英童 Ian Kreft 從英倫家鄉 Grimsby 等待船隻載他到香港去。他爸爸正在香港的皇家機械兵團服役。Ian 是船上唯一的嬰孩,他與媽媽坐上運輸船 Dunera 號,遠航到香港,隨船有2000名重新駐軍香港的部隊。英軍重新部署香港,加強戰後殖民統治香港的決心。(圖片提供:ACME Newspicture, New York Bureau PLA907136 dated 17 June 1949)
日本眼中並不敗於中國
抗日戰爭的事實,是國軍在抵抗日軍的侵略中,只有幾場戰役是慘烈戰勝日軍。其他大小戰役,國軍都不是日軍的對手,連配備德軍裝備,曾在德國受訓的蔣介石精銳部隊,也在守護上海的八三一淞滬會戰中,全軍英勇犧牲。至於編屬新四軍的中共部隊,對整個抗日戰爭貢獻不大,日軍也不視作主要打擊目標。以日本人的觀點,日本在二戰並沒有戰敗於中國。美國的加入和蘇聯在東北的進攻,大大打擊日本在亞洲的形勢,日本在太平洋的戰事與美軍交戰,出現節節敗退的情況。1943年,美軍在硫磺島和沖繩島戰役中傷亡巨大,經計算與日本正面戰爭的傷亡代價後,美國最後決定分別於1945年8月6日和9日於廣島和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儘速逼使日本投降。而整個「大東亞戰爭」中,戰場上唯一真正戰勝日本的只有美國在太平洋和亞洲地區。至於在東北的戰場,蘇聯的諾門罕之戰(Battles of Khalkhim Gol) 和二戰末期蘇軍向滿洲日軍發動進攻,順利擊敗擁有日本最大規模兵力的關東軍。故日本在二戰中,實際也是敗於蘇聯手上。
至於美國於二戰後,更一躍成為世界強國之首,以後在軍事和經濟上,更無其他國家可與它匹敵。亦因為美軍是在歐陸和亞洲戰場上的實質戰勝者,戰後它在這兩個地區的經貿和政治地位,早已是以領導者的姿態出現。而各國軍民,也不曾忘記美軍在二戰中的無私幫助;如在太平洋戰爭中,美海軍陸戰隊將曾參與南京大屠殺的日軍團隊,於1944年6月到7月的塞班島戰役、所羅門群島戰役中完全纖滅,為中國在戰爭中給日本皇軍殺害的軍民,報仇雪恨。
時移世易,美國在二戰後對日本的立場,亦出現很大程度的改變。二戰剛結束的50年代,美國一般民眾對日本的評論是忘恩負義;原因是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英、美、中等國捐助高達1,100萬美元救災。此外,英國曾協助日本成為世界強國之列,美國亦曾幫助日本地震後,改變成現代化國家,而中國作為亞洲大國,亦為日本提供不少經濟和生產上的資源。但這些國家得到的回報是:香港淪陷、珍珠港被偷襲、南京大屠殺和菲律賓巴丹虐殺美軍戰俘等事件。
以利益為先的美國
最能反映美國民眾對日本的仇恨,莫如1952年拍攝,由李香蘭(山口淑子)主演的《日本戰後新娘》(Japanese War Bride)。片中反映男主角的美國母親和親友對日本人的憤怒和憎恨。而今天的美國,仍以世界一哥的態度面對21世紀的國力布局。因應中國近年國力急速成長,美國決定重返亞洲的戰略,利用日本在東海地區圍堵中國,其戰略目標十分明顯。慣於利用不同標準攻擊對手的美國,一下子對日本在二戰時的歷史侵略暴行也視而不見,連自己的軍民在二戰時慘受日軍的殘酷對待也都忘記了。目的只是拉攏日本圍堵中國,至於台灣在地理上也是圍堵中國的重要據點,但美國對現在台灣的政黨和中共的磨合,已看在眼內,屬不可靠的伙伴,故美國已不再加強在台灣上的投入。
以日本人的觀點,中國和亞洲各國在二戰中從沒有真正戰勝日本,而日本在整個20世紀是亞洲區實力最強的國家。若非戰敗於美國,限制日本在軍事科技上的建設,日本的成就一定不下於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這個想法直到現代,日本右翼的立場,一直標榜日本軍人的勇敢和為國捐軀的偉大精神,從沒有將中國、韓國和其他亞洲國家放在眼內,他們心中認為日本不曾戰敗於中國或韓國,而是美國和蘇聯,故亦無須要向中國和韓國作任何道歉反省。現在中國國力雖然日盛,經濟動力已超越日本,但科技和軍事技術仍然落後於日本,與美國和蘇聯相比,仍有很遠的路途追趕。故美國重返亞洲的策略,是圍堵成長中的中國。美國利用日本在軍事和地理上的優勢作出配合,也間接鼓勵和支持日本否定對二戰侵略周邊國家作出道歉的實質行動。
正當中國政府慶祝抗戰勝利70周年同時,不應只偏重日本不願意在戰爭上承認錯誤,作出道歉,而應反思當年抗日戰爭是否真的戰勝日本。在今後的政治、科技和軍事布局上,應立志一定要超越日本,追趕美國。在實現手法上,目標並不是要超越美國,而是做到德威並重,臣服一眾亞洲國家,並以亞洲領袖的身份,帶領整個亞洲成為21世紀的發展動力,這可能便是未來強大中國的方向。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