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日的反思——歷史圖片回顧(上)

戰爭結束七十年後的今天,回看當日由美國、英國、日本和澳洲等國拍攝的歷史新聞圖片,細看香港戰前和戰後罕見的照片和報道,溫故知新,更可增強了解時局的變化和未來的動向。
(封面圖片:兵臨城下:日本自1940年攻陷廣東後,派軍封鎖香港邊境。圖示由日軍38師團(南方派遣隊)拍攝於1940年8月底,從深圳看已被切斷了的九廣鐵路段羅湖邊境。對岸關卡是香港境,防守只是以印度籍和外籍警隊站崗,看來香港政府抗日戰爭初期,沒有着重以邊境防衛為首要目標。(圖片提供:日本南方派遣隊相片冊))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周年,也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紀念。因政治形勢,中國官方今年特別安排隆重慶祝活動,將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顯示最新軍事力量。香港政府亦跟隨國家編定9月3日為公眾假期,除了一部分政治立場有不同見解的香港人外,相信絕大部分香港人一定歡迎多一天假期。最煩惱反而是學生家長,學校放了長長的暑假後,上課不到兩天又放假了,在安排上課學習上,總會有點被打亂的感覺。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至於二戰勝利的日期,中國與歐洲各地不同;歐洲以盟軍攻入德國本土,德軍投降後的5月8日定為歐洲二戰勝利紀念日。中國舊民國政府原以日本無條件投降的8月15日作抗日戰爭勝利日,其後改以東京灣美國軍艦密蘇里號舉行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為依據,原因是中、美、英、蘇、法等九國代表相繼簽字,公定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日,故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便一拼改為9月3日。
 
至於香港的情況,原以日本宣告投降後,英軍太平洋艦隊立即前往香港,並於8月底由夏殼海軍上將從日本手上接收香港,並定8月30日為重光紀念日 Liberation Day,代表重新光復香港。最有趣是英國人以重新得到香港的管治為紀念日,並沒有像中國政府標榜戰勝日本。以英國的立場,在二戰時,英國失去香港,是戰敗於日軍。但重新取回香港,並不是英軍在戰場上戰勝日軍,而是整體日本投降於盟軍。嚴格上,英國只是日本投降後接收香港,故重光紀念的意義更加貼近實情。但是香港回歸後,政治上依附中國政府的重新界定,以9月3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
 
回顧二次世界大戰,雖然序幕於不同地區和時間,但都是完結於同一年。日本有計劃入侵中國領土揭幕於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中國滿州地區被日本侵佔,直到1937年的「七七事變」,國際上仍只算作中日戰爭,不能列作世界大戰。至於歐洲的戰事始於德國進軍鄰國,直到入侵波蘭,英法兩國於1939年9月3日向德國宣戰才將戰爭抗大到整個歐洲。而當中國與國之間的同盟和中立條約,使整個戰爭格局曾經出現不同時期,不同變化的情況。串連歐亞兩個主要戰場,而最終成為世界大戰的主導者,正是亞洲的新興強國日本。日本於1941年12月開始進侵亞洲太平洋地區,觸動殖民地宗主國。同時,日本更進一步,先發制人偷襲美國珍珠港,使美國、英國、澳洲和其他盟國正式對日本宣戰,世界大戰的格局才正式形成。 
 

歷史圖片回顧

 
盟軍對抗軸心國的戰爭亦集中歐洲的德國和亞洲的日本。歐洲地區戰爭結束於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而亞洲戰場是遲了三個月,直到日本的的廣島和長崎給美國原子彈轟炸後,日本於8月15日投降才完結。並於9月2日在美國戰艦密蘇里號上簽署《日本投降書》,才標誌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戰爭結束七十年後的今天,回看當日由美國、英國、日本和澳洲等國拍攝的歷史新聞圖片,細看香港戰前和戰後罕見的照片和報道,溫故知新,更可增強了解時局的變化和未來的動向。
 
進攻香港的前奏:1938年10月12日,日軍歷史性登陸南中國的大亞灣,目標是切斷九廣鐵路通往廣東的鐵路沿線,以便攻擊在廣州部署抵禦的國軍。此次登陸,日軍不損一兵一卒,原因是有強大的海空部隊掩護和大量後補支援部隊。(圖片提供:日本太陽照相服務社 Sun Photos Service,刊於 1938年10月18日)
進攻香港的前奏:1938年10月12日,日軍歷史性登陸南中國的大亞灣,目標是切斷九廣鐵路通往廣東的鐵路沿線,以便攻擊在廣州部署抵禦的國軍。此次登陸,日軍不損一兵一卒,原因是有強大的海空部隊掩護和大量後補支援部隊。(圖片提供:日本太陽照相服務社 Sun Photos Service,刊於 1938年10月18日)
 
南中國大亞灣的形勢:正當日軍登陸大亞灣後,立即向中國南方大都會廣州推進,圖示日軍突襲廣州近郊的國軍物資供應倉庫,一把火燒毀整條村莊。(圖片提供,ACME San Francisco Bureau Ref.SF15484, 1938年11月3日)
南中國大亞灣的形勢:正當日軍登陸大亞灣後,立即向中國南方大都會廣州推進,圖示日軍突襲廣州近郊的國軍物資供應倉庫,一把火燒毀整條村莊。(圖片提供,ACME San Francisco Bureau Ref.SF15484, 1938年11月3日)
 
1938年11月最後一個星期,正當日軍在廣東地區掃蕩國軍散兵游卒,千多名中國難民帶同家禽和隨身行李逃到香港邊界。當時香港已有風雨欲來的形勢,國軍在廣東的潰敗,香港的最後防衛已只能依靠香港的英軍部隊。圖示交出武器投降的國軍,被日軍拘留在中國近香港邊界有刺鐵絲網的臨時拘押所。(圖片提供:倫敦聯合出版社 London Associated Press Photo, Ref. HAI198845 ,1939年1月2日刊登)
1938年11月最後一個星期,正當日軍在廣東地區掃蕩國軍散兵游卒,千多名中國難民帶同家禽和隨身行李逃到香港邊界。當時香港已有風雨欲來的形勢,國軍在廣東的潰敗,香港的最後防衛已只能依靠香港的英軍部隊。圖示交出武器投降的國軍,被日軍拘留在中國近香港邊界有刺鐵絲網的臨時拘押所。(圖片提供:倫敦聯合出版社 London Associated Press Photo, Ref. HAI198845 ,1939年1月2日刊登)
 
1940年6月29日由日本發布的圖片,顯示由日軍守衛的九廣鐵路深圳沿線,目標是切斷香港連接重慶的鐵路網,以便日後進攻香港的部署。(圖片提供:道明新聞照片社 Domei News Photos Service, 1940年8月20日)
1940年6月29日由日本發布的圖片,顯示由日軍守衛的九廣鐵路深圳沿線,目標是切斷香港連接重慶的鐵路網,以便日後進攻香港的部署。(圖片提供:道明新聞照片社 Domei News Photos Service, 1940年8月20日)
 
日軍自1940年攻陷廣東後,派遣軍隊封鎖香港邊境的三個主要關卡。並於1941年9月,重整「南方作戰」行動,最終決定派出一個師團及一支砲兵進攻香港,並下令隸屬第23軍的第38師團籌備戰術部署。圖示1940年炎夏,日軍在文錦渡海關分卡防守,並封鎖香港與中國陸路的聯接。(圖片提供:日本南方派遣隊相片冊)
日軍自1940年攻陷廣東後,派遣軍隊封鎖香港邊境的三個主要關卡。並於1941年9月,重整「南方作戰」行動,最終決定派出一個師團及一支砲兵進攻香港,並下令隸屬第23軍的第38師團籌備戰術部署。圖示1940年炎夏,日軍在文錦渡海關分卡防守,並封鎖香港與中國陸路的聯接。(圖片提供:日本南方派遣隊相片冊)
 
1940年九龍海關深圳分關已被日軍封鎖,經香港政府和日軍商討,同意批准香港回鄉難民可於7月1日和2日兩天的正午到下午五時從香港出關到內陸。圖示連接香港和中國的三個關卡中的深圳分關,其餘兩個關卡分別是九龍關和沙頭角關卡。(圖片提供:日本道明新聞照相社 Domei News Photos Service,1940年6月27日發放)
1940年九龍海關深圳分關已被日軍封鎖,經香港政府和日軍商討,同意批准香港回鄉難民可於7月1日和2日兩天的正午到下午五時從香港出關到內陸。圖示連接香港和中國的三個關卡中的深圳分關,其餘兩個關卡分別是九龍關和沙頭角關卡。(圖片提供:日本道明新聞照相社 Domei News Photos Service,1940年6月27日發放)
 
因香港防衛軍力不足,英軍從印度派遣士兵來港增援。圖示1941年1月8日下午從印度抵達香港增援防守的錫克部隊,因軍方資源有限,增兵只能坐上租賃的貨車到達編配的地點。(圖片提供:紐約Associated Press Photo, Ref.20560,1941年1月27日刊登)
因香港防衛軍力不足,英軍從印度派遣士兵來港增援。圖示1941年1月8日下午從印度抵達香港增援防守的錫克部隊,因軍方資源有限,增兵只能坐上租賃的貨車到達編配的地點。(圖片提供:紐約Associated Press Photo, Ref.20560,1941年1月27日刊登)
 
華人苦力擔抬着沙包,為香港反戰機高射砲基地作佈置:圖片顯示香港正建造高射砲基地,從背景可見其他苦力正建造一所防空洞。香港已全速加強作戰準備。(圖片提供:Associated Press Photo from New York. Ref. 23200 released 28 February 1941)
華人苦力擔抬着沙包,為香港反戰機高射砲基地作佈置:圖片顯示香港正建造高射砲基地,從背景可見其他苦力正建造一所防空洞。香港已全速加強作戰準備。(圖片提供:Associated Press Photo from New York. Ref. 23200 released 28 February 1941)
 
經香港戰前英駐軍司令賈乃錫少將遊說,加拿大政府於9月29日同意派出援軍來港,加拿大皇家來福槍營 Royal Rifles of Canada 和溫尼柏榴彈營 Winnipeg Grenadiers 於同年11月抵達香港。剛加入防衛香港的加拿大士兵,由加拿大援軍司令羅遜 John K. Lawson 指揮,編屬「港島旅」,負責防守港島西南和東南一帶;包括壽臣山、薄扶林、雞籠灣、黃竹坑、鶴咀半島、大風坳、赤柱、柏架山、大潭等戰略地點。圖示加拿大士兵已各就各位,留意山澗的通道,因日軍正從前面山頭向他們推進。(圖片提供:[Associated Press Photos],Ref.10798,刊發於1941年12月24日)
經香港戰前英駐軍司令賈乃錫少將遊說,加拿大政府於9月29日同意派出援軍來港,加拿大皇家來福槍營 Royal Rifles of Canada 和溫尼柏榴彈營 Winnipeg Grenadiers 於同年11月抵達香港。剛加入防衛香港的加拿大士兵,由加拿大援軍司令羅遜 John K. Lawson 指揮,編屬「港島旅」,負責防守港島西南和東南一帶;包括壽臣山、薄扶林、雞籠灣、黃竹坑、鶴咀半島、大風坳、赤柱、柏架山、大潭等戰略地點。圖示加拿大士兵已各就各位,留意山澗的通道,因日軍正從前面山頭向他們推進。(圖片提供:[Associated Press Photos],Ref.10798,刊發於1941年12月24日)
 
香港淪陷後,除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的零星游擊戰,並協助拯救英國、外國和美空軍機師外,香港的抵抗,主要是由美空軍於1942年9月至1945年7月期間多次轟炸香港的日軍據點。圖示美國太平洋艦隊 CINCPAC-CINCPOA 的解密檔案中,詳列反攻南中國,計劃空襲中國沿岸寧波至廣州的目標地圖,刊印於1944年10月15日,屬美軍最高機密檔案。其中香港地區有九幅目標地圖。這張是第9號的進入香港地形圖。(Ref. A.T.F. No. 152A-44 dated 15 October 1944)
香港淪陷後,除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的零星游擊戰,並協助拯救英國、外國和美空軍機師外,香港的抵抗,主要是由美空軍於1942年9月至1945年7月期間多次轟炸香港的日軍據點。圖示美國太平洋艦隊 CINCPAC-CINCPOA 的解密檔案中,詳列反攻南中國,計劃空襲中國沿岸寧波至廣州的目標地圖,刊印於1944年10月15日,屬美軍最高機密檔案。其中香港地區有九幅目標地圖。這張是第9號的進入香港地形圖。(Ref. A.T.F. No. 152A-44 dated 15 October 1944)
 
圖示美國太平洋艦隊 CINCPAC-CINCPOA 的解密檔案中,詳列空襲南中國各主要設施和機場的地勢圖。因為香港是重要的進攻目標,有多幅空襲計劃詳圖。這張是第14號圖,顯示香港啟德機場兩條大小跑道,亦詳列機場各類設施的位置;其中包括水上飛機碼頭、渡輪碼頭、軍營、飛機維修站等等。這張由美軍繪製的戰略圖,亦是啟德機場早期罕見的地圖。(Ref. A.T.F. No. 152A-44 dated 15 October 1944)
圖示美國太平洋艦隊 CINCPAC-CINCPOA 的解密檔案中,詳列空襲南中國各主要設施和機場的地勢圖。因為香港是重要的進攻目標,有多幅空襲計劃詳圖。這張是第14號圖,顯示香港啟德機場兩條大小跑道,亦詳列機場各類設施的位置;其中包括水上飛機碼頭、渡輪碼頭、軍營、飛機維修站等等。這張由美軍繪製的戰略圖,亦是啟德機場早期罕見的地圖。(Ref. A.T.F. No. 152A-44 dated 15 October 1944)
 
圖示美國太平洋艦隊 CINCPAC-CINCPOA 的解密檔案中,進攻香港的第13D號圖:進入九龍地形圖。圖中重點標示維多利亞港空襲目標,有相對照片作配合。空襲目標包括香港島和九龍半島地區的皇家船塢、銅鑼灣、油庫、中華電力發電站、市區船塢、避風港、九龍碼頭、鐵路路軌、九龍倉、青州英坭廠、啟德機場。(Ref. A.T.F. No. 152A-44 dated 15 October 1944。)
圖示美國太平洋艦隊 CINCPAC-CINCPOA 的解密檔案中,進攻香港的第13D號圖:進入九龍地形圖。圖中重點標示維多利亞港空襲目標,有相對照片作配合。空襲目標包括香港島和九龍半島地區的皇家船塢、銅鑼灣、油庫、中華電力發電站、市區船塢、避風港、九龍碼頭、鐵路路軌、九龍倉、青州英坭廠、啟德機場。(Ref. A.T.F. No. 152A-44 dated 15 October 1944。)
 
盟軍反攻香港主要是美空軍負責轟炸香港日軍據點。圖示美空軍B-25米雪中型轟炸機正炸毀香港油庫:編屬美空軍14部隊的B-25中型轟炸機正橫掃荔枝角的日軍主要儲油庫,遠景是香港島,該英屬殖民地據點於1941年聖誕後被日軍佔領。爆炸火焰高達3000呎。圖左下方是九龍市區,火焰對開島嶼是大小磨刀島,屬前英海軍軍火庫所在地,三個零點轟炸成功,美空軍戰機和轟炸機安全飛返重慶基地。(圖片提供:美國官方圖片 No. NYA2415 (PL) distributed through O.W.I. ,出版於1944年11月1日前的晚報)
盟軍反攻香港主要是美空軍負責轟炸香港日軍據點。圖示美空軍B-25米雪中型轟炸機正炸毀香港油庫:編屬美空軍14部隊的B-25中型轟炸機正橫掃荔枝角的日軍主要儲油庫,遠景是香港島,該英屬殖民地據點於1941年聖誕後被日軍佔領。爆炸火焰高達3000呎。圖左下方是九龍市區,火焰對開島嶼是大小磨刀島,屬前英海軍軍火庫所在地,三個零點轟炸成功,美空軍戰機和轟炸機安全飛返重慶基地。(圖片提供:美國官方圖片 No. NYA2415 (PL) distributed through O.W.I. ,出版於1944年11月1日前的晚報)
 
1945年1月16日,盟軍美國艦隊空軍戰機反攻香港:轟炸任務由美海軍戰機輔准將 John S.McCain 帶領的快速部隊執行,猛烈轟炸日本在香港重要設施,太古船塢在戰火蹂躪下變成頹垣敗瓦。該船塢主要從事維修、重組和改造船隻。圖中左面爆炸的是4500噸航機運輸船,右面冒出煙和火焰是被炸中的機房。從海面由槍彈造成的浪花看,很明顯美空軍轟炸機受到日軍反戰機式的密集掃射。(圖片提供:International News Photo San Francisco Bureau slug / Hong Kong from Official US Navy Photo sent 1/28/1945)
1945年1月16日,盟軍美國艦隊空軍戰機反攻香港:轟炸任務由美海軍戰機輔准將 John S.McCain 帶領的快速部隊執行,猛烈轟炸日本在香港重要設施,太古船塢在戰火蹂躪下變成頹垣敗瓦。該船塢主要從事維修、重組和改造船隻。圖中左面爆炸的是4500噸航機運輸船,右面冒出煙和火焰是被炸中的機房。從海面由槍彈造成的浪花看,很明顯美空軍轟炸機受到日軍反戰機式的密集掃射。(圖片提供:International News Photo San Francisco Bureau slug / Hong Kong from Official US Navy Photo sent 1/28/1945)
 

香港攻防只是象徵式

 
從日本侵華的開始,它的軍事實力早已超越英國,追趕蘇聯,只在美國之後,它的海陸軍訓練和裝備已達先進國家的水平,在軍事科技開發上不會落後於德國。中國當年落後的軍備,日本軍閥早已看在眼裏,整個中國和亞洲早已是日本的囊中物。在中日戰爭初期,日軍在中國領土的節節勝利,其「大東亞共榮圈」的戰略,早已將上海的外國租界和香港殖民地列入其戰爭版圖內。故1940年整個廣東省淪陷後,香港其實已立於危城之下,與日本一戰是早晚的事情。至於香港的攻防戰,英日雙方早已知道香港地理上是不能防守的。
 
再從進攻香港日軍的指揮架構看,以第23軍司令官酒井隆為首,參謀長栗林忠道為副。第38師團由佐野忠義師團長任指揮,進攻香港主要由三個步兵聯隊組成,包括第228、229和230聯隊,其中有砲兵團、工兵聯隊及若干後勤部隊。還沒計算日本空軍的支援,日本進攻香港陸軍人數總共約29,120人。相對上,香港防衛駐港英國陸軍有六營正規步兵5,287人、四團正規砲兵2,811人、香港防衛軍1,378人、香港華人軍團51人、後勤部隊1,190人、連同印度和加拿大增援部隊,共計約10,717人。在兵力和配備上,日軍已超越香港守軍一倍以上,英政府的原意是明知香港不能守,仍作抵抗,是政治姿態上表示英國不會輕易不戰而降。不出所料,不論英軍如何努力奮戰,香港攻防戰只打了18日,於1941年聖誕日向日軍投降。
 
二戰的結束,也代表盟軍的勝利,而歷史往往是勝利者編寫的。當香港仍是英國殖民地的年代,我們的歷史教科書多以英國資料和立場編寫。不少同一歷史事件,在香港回歸後,浮現不少新的檔案資料,政治立場和主線已顧及其他因素,作多角度分析,對歷史事件背後的故事,作重新解讀。這也是歷史有趣之處,永遠有說不完的故事,其中的分別,只是在不同時間,從不同角度,對同一事件作出解讀。香港回歸前的「重光紀念日」變了回歸後的「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一點也不值得奇怪和討論。若以這種心態去了解日本為何在二戰問題上死不道歉和反省,其實也不太難明白日本人從前和現在的立場。
 

林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