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扶貧政策主要是綜援、再培訓、社會企業(社企)及最低工資等,在這個組合中,社企的角色是創造職位,因為只要有工作,願意自力更生的人就不用再領取綜援和再培訓。在過去一年香港多了10萬人失業,若這10萬人都要領取綜援,而一人綜援金額是每年約4萬元,即是每年要增加40億元支出。未來數年,社企數目應該大幅增長以創造更多工作給弱勢社群和普通失業人士。後者可能原是中產,因失業但又找不到原來自己所擅長的職業,故此借助政府的創業基金,運用自己的才幹,成為社會創業家,既可幫助有需要的家庭,達政扶貧的效果,自己又能夠謀生,甚至成為被社會認可、對社會有貢獻的公民。
而現時在香港大部分大學及大專院校都有開辦社創課程,以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的社會企業管理課程為例,從2012年至2019年共開辦了11班,合共209個畢業生,當中36位同學創辦了31間社企,另外5位同學入職管理10間社企,即約五分一學生畢業後從事社會創業。由以上兩個現象可見,社創以及社創教育能夠減低失業率。
首先提出社會創業家這個名詞的是英國社會學家 J. A. Banks,他指出社會創業家是運用管理技能去造福社會,並認為社企需要的主要是商業管理技巧,而非社工的技巧,因為初創社企需要解決兩個問題:首先是推算何時達到收支平衡、其次是創造及計算社會投資回報。
推算收支平衡七大技巧
推算收支平衡需要以下七種技巧:
一、為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建立一個社企財務模型:這是個初始假設(Initial Hypothesis),模型內的數據都只是基於經驗的揣測、要透過以下四項市場研究去理解市場,以及修正舊有的財務模型,令它更貼近市場的現況,避免閉門造車。
二、了解競爭對手:調查20至30間做類似業務的競爭對手,包括它們的網站、產品種類、定價及服務等,從而了解整個行業及區域的競爭狀況。
三、神秘客人:挑選幾間在產品及定價都相近的對手,在對方應該比較空閒的時間,以神秘客人的身份去故作採購,詢問產品及價格,過程中亦探問其業務情況及客源等;對方講多講少就要靠運氣,但試探幾間企業,總會有多口的員工。
四、消費者調查:若果打算創辦的生意是街舖或商場舖,例如食肆、補習社、美容店等,可以做問卷調查,而問卷的第一條問題,應該是問受訪者是新客抑或是熟客。若果是新客,應問為什麼會選擇這間店,了解客源是從何而來;若果是熟客,就要問對服務、產品、價格等的滿意度,然後問過去一年大概光顧了多少次,以及有無推薦及朋友,若有,是幾多個。這些資料能令自己在預計初期的新客及累積熟客的數目上有個概念。
五、專家訪談:訪問兩三個從事類似業務的老行尊,他們的意見可以避免自己走上寃枉路,他們也可能會介紹熟悉該行業的朋友給你認識。
六、設計產品或服務:在做了解競爭對手、神秘客人、專家訪談等市場研究的過程中,應該對客人想要的產品及服務有基本概念,期後就可以用設計思維的方法去落實產品。最後,應以一句口號去表達產品的賣點。
七、預測收支平衡的時間:在收集了關於競爭對手的及消費者的資訊和幾位行業老手的意見後,先為主打的產品定價,然後計算每個月的開支,再計算每月需要多少個顧客便可以收支平衡。初創社企多是小型企業,產品單薄,較容易計算。而顧客分為新客及熟客,新客數目靠推廣;熟客數目靠服務。熟客所佔總客戶人數的百份比,是業務穩定性的指標。
計算社會投資回報三大技巧
創造及計算社會投資回報所需技巧如下:
八、設計充權機制:以就業融合社會企業為例,充權機制包括提供工作給弱勢社群,讓他們獲得薪金(Cash),教導他們如何工作(Capability),讓他們結識同事和客人累積社會支援網絡(Connection),漸漸在這種以人為本的工作環境中建立自信(Confidence),當中有些員工會因此找到更好的工作,從此脫貧。
九、計算社會投資回報:公式是條分數,分母是投資額,分子是社會效益,包括發放給來自弱勢社群的員工薪金;給來自弱勢社群的客戶購買產品或服務的折扣,令他們可節省開支;媒體報道社企故事是一種宣揚好人好事的公眾教育,計算其價值的方法,就是以同樣方式和篇幅報道的廣告費是多少,這相等於廣告價錢;義工的無私幫忙代表社會共融,根據其義工時數和個别義工本身的時薪所計算出來的價值等。香港社企的社會投資回報平均是一元變四元五角。
十、以說故事的形式去吸引支持者:包括客人、企業社會責任的負責人、慈善基金會、投資者、義工、及記者。故事可分為創新故事、效益故事、創辦人故事,及受惠者故事等。這些故事亦可成為社創教育的個案研究,將知識流傳給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