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以前當中學校長,還是近年從事慈善教育工作,我常常都會接觸不少家長,談起當前教育時,發現他們對應試教育也多有怨言。他們並不是不知道應試教育的壞處,但他們大多數認為,雖然子女的品德和才藝的發展很重要,但能夠考好成績升讀大學更重要,所以他們只能無奈地讓子女接受應試教育。不少教育工作者也有同樣的看法,他們認為應試教育模式雖然不好,但卻是幫助學生考取大學的必要之惡。
其實家長這種觀點的錯誤在於,他們都將應試教育當作是唯一能幫助學生考大學的的教育模式。姑且不論學校教育要幫助學生進入的並不是大學而是社會,要幫助學生立足的不是大學而是人生(此點之前的文章已談過),就算只論幫助學生考取大學這一目標,我們也應該追問,只有應試教育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嗎?幫助學生考取好成績,就必須犧牲他們在品性才藝和技能各方面的發展嗎?
我經常這樣問家長:「如果有一種教育模式既能夠讓你的子女考取好成績,又能夠讓你的子女有良好的品德,有人生的夢想,有在社會上立足的能力,你還會讓子女接受只著重應試操練的教育模式嗎?」。每一個家長都回答不會,但緊接着他們都會再加上一句:「有這樣的學校嗎?」
應試教育並非唯一選擇
我想這就是應試教育模式在香港生存了這麼多年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一直都看不到有其他的教育模式出現並且獲得成功(這裏的成功主要指學生的學習成績依然出色)。因此認定了只有一直以來存在的應試教育模式才能出產成績優秀和考得上大學的學生。
也難怪家長這樣想。香港雖然也有少數標榜設置非應試科目的特色學校,但這類學校主要都是低成績組別的學校,招收的學生大多數學習較弱,行為較差的。至於那些屢出狀元的名校,都是清一色採用催谷操練的應試教育模式。這就給家長一種根深蒂固的印象,就是採用非應試教育模式的學校,不管是標榜什麼辦學特色,都只是給無心讀書的學生,而學校也不打算幫助學生讀好書,只希望培育學生學習以外的技能。
但沒有多少家長會認為自己的子女讀不好書,更不會接受子女永遠都讀不好書。故此他們的心聲是這樣的:「間學校幾有特色呀,啱哂D讀唔到書既細路。我D仔女?唔使係嘩,佢地要讀大學架!」
因此要扭轉當前被應試教育模式所主宰的辦學文化,就必須扭轉家長以至辦學者認為只有應試教育才能幫學生考得好成績的觀念,扭轉他們認為全人教育多元培育只適合讀書不好的學生的觀念。
問題是,如何扭轉?
(封面圖片: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