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市場反市場

內地不選擇劃一向下調整MLF利率,反而另起一個新工具TMLF,到底是純粹照顧中小企,抑或是為免令市場錯誤以為政策徹底寬鬆?

稍為對內地經濟及市場情況熟悉的都知,中國從來是規劃行先,市場輔助,尤其是在應對經濟下行期間,更直接的規劃及指令政策只會是愈來愈多。

中小企要撐,民企困境,結果令到內地政策當局在決定上由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原本要去槓桿、監管上形同要限制高風險貸款,到現在不單止要鼓勵,甚至提升至勸籲的程度。

中國人民銀行最新推出定向借貸便利(TMLF),形同是外國的Funding for Lending計劃,由央行低息向願意批出中小企貸款的銀行,拆出較基準利率水平更低的資金。無疑,按照內地情況,由於市場利率正在向下,一年期上海銀行同業拆息跟7日回購利率差距由160點子,降至90點子,相反,MLF利率跟短期回購利率差距卻維持不變,從這方面看,MLF利率是有向下空間。可是,內地不選擇劃一向下調整MLF利率,反而另起一個新工具,到底是純粹照顧中小企,抑或是為免令市場錯誤以為政策徹底寬鬆?

偏離市場撐民企 注定問題重重

對於市場而言,多一個工具,多一個利率,產生的可能是混亂,要找一個最客觀指標更為困難。而對於內地金融機構來說,低息拆入資金,再投放到利息較高的中小企,表面上有更大回報,但另一面就是壞帳風險。有分析亦計算過,15點子的利率差別,其實相當於銀行盈利僅0.2個百分點而已。至於中小型企業,銀行獲得低廉資金成本,不等同於它們所享受的利息同樣會低,更何況,金融機構的資金多寡,從來不能跟中小企能否獲取融資劃上等號。

而繼早前銀保監的一、二、五政策指導,要銀行最終要有一半企業貸款批予中小企後,近日又傳當局窗口指導銀行。比以往更大的問題在於,盛傳的指導,已由貸款量多少、貸款的對象,過渡到要銀行適當控制利潤增速,甚至要部分小微企貸款利率,能夠實現按季下降。年底時,不少大型機構仍認為內銀股價格便宜,估值吸引,觀乎種種政策上是指導,以及引伸出來的潛在不良影響,內銀股估值低殘,愈來愈似是個恆常現象吧。目標既然已定,下一步是主次分清及搞清先後次序,既然內地要保經濟、撐民企,偏離市場化的舉動可以理解,繼續將大堆互有衝突的目標放在一起,甚至要同時實現,注定是要問題重重。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胡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