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樓價高企,差餉物業估價署上周公布,二月本港私人住宅樓價指數進一步升上至364.1,按月再升1.6%,較去年同期升16%,已經連續23個月上升。事實上,現時私人樓宇的實用面積呎價動輒過萬元,香港市民對無法「上車」均叫苦連天。近年不時有人提出,香港可參考新加坡的組屋政策,協助市民「上車」,只因新加坡容許未達退休年齡的計劃成員,提前取用部分強積金累算權益,以低於市價購買政府提供的組屋。不過,兩地的制度背後有着顯著不同的考慮,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設有三個不同分類帳戶,分別作為退休、置業及醫療之用,而且供款比例很高,僱主與僱員合共每月要供接近工資的四成,公民有權動用部分或全部每月繳款支付房貸月繳額。反觀本港強積金,僱主僱員合共供款率僅10%,並不能提早作為置業之用。此外,香港強積金已運作多年,經已失卻更改運作模式的良機,況且在現今政治化的環境下,任何增加供款比例,例如建議中的廢除「對沖」機制,一定會引起軒然大波。
過去幾年,當局討論房屋政策時主要集中討論建屋目標,作為政策的主軸,而非從香港宏觀的整體規劃出發。2013年發表的諮詢文件題為《凝聚共識、建設家園》聲稱為求逐步扭轉當前面對的房屋供求失衡局面,要加建新公屋及居屋,並通過開發新地盤增加私人樓宇的供應。所以我們見到政府在這方面工作的具體表現,就是尋找土地興建房屋。因為缺乏長遠的發展策略,而又要有實際成果作為交代,所以不時出現犧牲休憩用地以興建房屋的怪象,亦有調高土地建築比率增加房屋的數量,顯然易見這些政策是不可能持續的。
政府下決心檢視房屋政策
可幸政府終於痛下決心,全方位地去檢視所有能供應發展土地的方案,以便市民有正確的認知,作為全民參與討論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取向和規模的先決條件。只要全民有共識社會必須有足夠土地去發展,包括所有林林總總不同配套設施的房屋,政府就會有強力依據及民意去進行全面規劃,去決定香港未來的規模及面貌。只要這樣的房屋政策,才能紮根於整體規劃構思之內。
此外,政府亦必須有所動作,以壓抑樓價。現時的「港人港地」政策,訂明住宅單位在批出土地日期起30年內,只准售予香港永久性居民,原意是照顧市民置業需求,但政策存在漏洞,無法保證最後用家是否港人,導致樓價不能有效抑制。但大家都心知肚明知道,這就是各國政府推行「量化寬鬆」為全球帶來的必然惡果。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