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爾計劃將其供應鏈遷出中國:是一個好的選擇嗎?

美國戴爾公司近期宣布,計劃旗下所有產品不再使用在中國生產的半導體零部件,並將50%的產能移出中國。與其視作中美脫鈎的證據,不如是中國在價值鏈上的向上游。

據《日經亞洲》報道,美國戴爾公司近期宣布,計劃於2024年開始旗下所有產品將不再使用在中國生產的半導體零部件,並且目標在2025年將50%的產能移出中國。國內有些評論者對此表示驚訝,但我認為大家應該冷靜分析這件事情。國內相關企業應當坦然接受這一情況,不必感到驚慌失措。

戴爾作為全球第三大個人電腦製造商(僅次於聯想和惠普),2022年第三季度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為11.7%。國內個人電腦市場除了聯想、惠普和戴爾這三大頭部廠商外,還有多家來自中國內地和台灣地區的品牌能夠提供有競爭力的產品。然而與智能手機、物聯網產品和智能汽車等新興行業相比,個人電腦行業的整體發展速度已經較慢,並且創新已經相對較少。

個人電腦行業 發展空間收窄

其實,企業將供應鏈轉移出中國並不是什麼新的現象。大約15年前,服裝業、鞋業和玩具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供應鏈,就已經開始向越南、孟加拉和柬埔寨等國轉移。電子玩具、電話座機等消費電子的生產線也逐漸轉移出中國。大多數離開中國的供應鏈都只涉及到相對簡單的產品設計和生產流程,對產品研發和精細的產品原型設計要求較低。這些產品的生產研發相對穩定,不需要經常更換參與生產的供應鏈網絡。

雖然個人電腦的生產需要相當多的零部件,但它亦正在逐漸成為一種成熟的產品。故此,企業將個人電腦供應鏈複製並且轉移出中國是有可能的。不過,據《財經雜誌》報道,戴爾在其他國家建立供應鏈的成本可能比在中國高出15至20%。

此外,戴爾此舉亦可能會失去在中國的部分市場份額。根據彭博社報道,到2024年年中,中國政府和國有企業將使用本土研發的電腦和軟件,來替代外國品牌的產品。面對戴爾轉移供應鏈的高調舉動,中國消費者亦可能會逐漸轉向其他國產電腦品牌。以2021年的「新疆棉」事件為例,某些外國服裝和體育用品品牌指控新疆侵犯人權,並宣布他們不會使用來自新疆的棉花,許多中國消費者隨即開始予以抵制並轉向本土品牌和零售商。

企業將個人電腦供應鏈複製並且轉移出中國是有可能的,並非個別現象。(Shutterstock)
企業將個人電腦供應鏈複製並且轉移出中國是有可能的,並非個別現象。(Shutterstock)

轉移供應鏈成本高昂

吊詭的是,儘管戴爾正準備將其供應鏈部分轉移出中國,部分外資企業卻正在逐漸加大對中國供應鏈的投資。以汽車行業為例,由於中國市場潛力巨大且發展迅速,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前沿創新不斷湧現,大量外國公司計劃在中國新建或擴大供應鏈。近期,德國博世公司宣布計劃在中國投資10億美元,用於在蘇州建立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和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和製造工廠。

汽車、物聯網、智能手機等行業的產品更新反覆運算周期較短,這種靈活且富有創新性的供應鏈體系背後往往需要有龐大而複雜的供應商網絡作為支撐,而中國已經逐漸形成成熟的供應鏈網絡體系。企業將這些供應鏈複製到其他地方並不容易,因為這需要大量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訓練有素的勞工、高超的協調技巧和高品質的基礎設施。

2022年1月,領導蘋果大學在中國發展的顧道格(Doug Guthrie)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出了蘋果公司在中國建立供應鏈如此成功的3個關鍵原因:第一,是中國政府在全國範圍內調控勞動力以滿足蘋果等公司需求的能力;第二,是中國擁有「將一切聯繫在一起」的一流的基礎設施;第三,是中國許多城市有能力建立產業集群,形成龐大而複雜的供應商網絡,這是其他國家難以複製的。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地方政府、供應商、物流公司和主要製造商之間進行密切的協調合作。

隨着新產品屬性的發展,生產製造過程變得愈來愈精密,創新亦成為現在製造業發展的關鍵能力。專業的供應商集群亦需要協調合作來完成複雜的工藝流程,而中國特色的治理方式將成為中國供應鏈的重大優勢。相比而言,越南和印度等地或許能夠承接供應鏈或部分供應鏈的環節,但很難想像除中國以外,哪些國家還擁有複製此類大規模且複雜的供應鏈網絡的能力。

中國特色治理 將成重大優勢

有些人會把戴爾的計劃視作中美「脫鈎」的證據。與其從這個角度來看待,我更偏向於認為這是中國供應鏈「核心和邊緣」(core and fringe)相互交遞作用的體現。中國正在向生產和提供更具創新性、技術驅動性和精密性的產品轉型。這個「核心」正在建設和加強,但與此同時,由成熟和更簡單的產品組成的「邊緣」供應鏈正在被削弱或者部分在被削弱。其中一些「邊緣」供應鏈將被複製和轉移到其他市場。

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並且需要不斷調整。儘管存在美國對中國的制裁等不利因素,但中國仍在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繼續向價值鏈上游移動。在價值鏈上的位置愈高,就愈難以被取代。與其僅僅考慮戴爾這一個例子並根據它推測所有行業的情況,不如讓我們從更長遠的角度審視這個問題,三年後再來看戴爾到時候發展將會如何。

謝祖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