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改變數學教學的風格,因為教學時總是要面對難以超越的學習差異,無論是任教村校或自然學校,都只是一級一班的小校,學生數學能力的差異,是無法想像的大。
另一個問題是學習動機低,很多學生沒有很強的動機,學好數學的動機低,動機低自然會感到沉悶,沉悶便不想學,不想學便不會有成功感,結果上課便是只是應付老師,老師有時還要忙於應付班級秩序,令人感到疲累。
犯錯可能是更接近成功的步驟
去年,看過一本書叫《成長型數學思維》,重點提到成功的學習,必然會犯錯,研究發現,人腦在犯錯時會刺邀腦部觸突的成長。簡單而言,犯錯能促進人腦發展,令學習更好。
我開始從自身的數學教學經驗裏,重新檢視不足的地方。十多年來,我雖有過大大小小的嘗試,雖然不完全是單向式教學,不時也會有新的創新教學嘗試,學生不致於對數學反感,但又未能令大部份學生喜歡數學。
或許問題是因為,我還是希望學生能做到,於是示範解題,然後做練習,是常有的教學方式。但總會有學生不明所以,不明白的原因很多時是不願思考,想像力不夠的結果。
「成長型數學思維」讓我反省,其實課堂重點不是讓學生答對多少題目,而是設計一個促進思考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多想多思考。即使想錯了,做錯了,也是有思考的過程,犯錯可能是更接近成功的步驟。
脫離單向式教學模式
另外,我希望能脫離單向式的教學模式,重新審視學生學習效能的重要因素,重點是促進學生在課堂時多動腦筋,於是動手做、多問答、多交流討論、沒有標準答案或運算方法、報告分享、分組合作、自我評核等用語便湧上心頭,成為我著手設計教學計劃的要求和標準,以下是我訂立的課堂設計的標準:
- 講學的時間不能太多,希望每節課限於10分鐘內。
- 盡可能分組合作。
- 盡可能不示範,佈題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解題,找出運算方法。
- 要求學生多交流,多回答問題。
- 應用故事、遊戲等。
- 學生自評及互評。
要改變20年來建立的教學習慣,不容易。幸好我亦有過不少嘗試,令我相信,我有能力辦得到。而最重要的,成功必然經過失敗,我是可以失敗的,我可能會教得不好,學生的反應也許不如預期,教學未必因為我有20年教學經驗而順順利利。但,我相信,亦很有信心,學生必然會經歷快樂的課堂體驗。
從實踐中獲得的經驗與反思
於是,我主動問自校的數學老師,讓我教不同年級的數學課,每次教一個單元,約4至6節課,讓我實驗重視成長的教學策略,是如何可以實踐。除了一般的數學課,我還邀請自校家長及自校以外的年輕教師,一齊合作開辦假日的數學課,給自校學生參與,實踐更多不同可能的數學教學設計。
自4月起,我便曾任教小一、小二、小五 3班的數學課,復活節時有2次低小及高小的數學課,暑期則有3次課堂教學、1 次戶外活動及1 次宿營活動,這幾個月的數學實驗教學,真的很豐富和充實,也帶給我很多寶貴的經驗和反思。
同時,我廣邀老師來觀課,包括家長及校外的年青老師,一齊來看看我上課的表現,建立老師之間的觀課文化,及課堂後的交流檢討,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這幾個月,有很多體會,自校學生真好,他們給予我真實的回饋。教學確實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問題,第一節課已出現錯誤,學生的反應,並沒有讓我氣餒。他們促使我不停地檢視、修正、再實踐的循環。老師觀課時,當然會看到校長犯錯,但課後的交流,讓大家更明白和了解當下的處境和應變,這反而讓老師更敢於表達不同想法,因而也更樂意在課堂中創新。
未來,我將會記下這幾個月的嘗試,和檢視的結果,和大家分享我所思所想,希望能和大家有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