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高錕

我就任教育統籌局長時,與高錕有幾面之緣。他一派學者風範,說話溫文有禮,處處以大學和學生為重,是個毫無個人利益計算的謙謙君子。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在今天充滿政治爭拗的香港社會和大學校園,帶來難得一致的惋惜和懷念。這位「光纖之父」為全球通訊作出劃時代的突破,開啟天涯若毗鄰的互聯網時代。造物弄人,他在2009年拿到遲來的諾貝爾獎時,已不太記得自己為人類作出的重大貢獻。當年為理想衝擊中大校方的學生,則念念不忘高校長堅持不處分學生的包容。

這位曾在香港一所中學讀書,後來在中大教學及當上校長的學者,在患病後選擇回到香港終老。他的愛妻黃美芸成立「高錕慈善基金」,為腦退化病患者、家屬和照顧者提供協助。這是他對香港社會作出另一項值得我們敬佩的貢獻。

毫無個人利益計算的謙謙君子

我就任教育統籌局長時,與高錕有幾面之緣。他一派學者風範,說話溫文有禮,處處以大學和學生為重,是個毫無個人利益計算的謙謙君子。

2015年港大校委會在商議任命陳文敏為副校長事上,與學生會代表爆發衝突,期間有校委會成員被圍堵,導致校方報警。時任學生會會長馮敬恩被控刑事恐嚇港大校委會主席李國章,以及擾亂秩序罪。雖然前者罪名不成立,但後者罪成,馮被判社會服務令。我當時撰文,提到曾在台上被學生擾亂秩序的高錕校長,事後接受訪問,他反問對方為何要懲罰學生。高錕在大學政治風高浪急前離開校園,為自己的校長任期劃上完美句號。相對之下,港大前校長馬斐森上任前被人批評不諳國情,上任後動輒得咎,最終提前離任,盡顯今非昔比之別。高錕生於內地,自幼受中文教育,曾在香港讀書,然後前往外國深造及開展其事業,最後回歸香港。這個中西兼備、各取所長的背景,是不少香港成功人士的特徵。高錕與大多數香港傑出人物不同的地方,是他由始至終都淡泊名利,並真心愛護香港年輕學子。他說過,年輕人總有自己的理想,但最重要是清楚了解自己在幹什麼。他告誡年輕人,不要盲目相信專家或權威的意見,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這是高錕成功之道,也是港人須堅持的信念。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王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