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起伏 變化無窮

這些曲子所蘊藏的感情十分豐富,可說喜怒哀樂無所不包、剛毅嫵媚兼而有之。

巴赫和韓德爾的組曲浩如煙海,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自己去發掘和探索。過去幾篇本來是從一張鋼琴唱片引出來的,所以在談其他作曲家的組曲之前,容許我簡略地提一下巴赫的鋼琴經典和曠世偉構《平均律鋼琴前奏曲與賦格曲集》(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來作為一個段落。

天馬行空 一石二鳥

巴赫在1722年寫了第一部24首《前奏曲與賦格曲》,從C大調開始,繼之以C小調,升C大調,升C小調,順序直到B大調、B小調,也就是每個調有一首;1744年又以同樣的方式寫了第二部24首。作曲家自己寫道:「平均律鋼琴曲集或前奏曲與賦格曲集按所有全音和半音排列,它是為渴望學習音樂的青年用的,特別是為在這方面巧妙掌握技術的人消遣用的。」

至於為什麼叫平均律,則是因為在巴赫的時代,鍵盤樂器的調音常常不準,而要把這些前奏曲與賦格曲集的音彈得準,就必需按照巴赫的方法把樂器調音,所以這些曲子既可練習又可把鍵盤樂器的音調得準確,真是一舉兩得。

然而,這些曲子絕非純粹技術那麼簡單,它們雖然不是標題性音樂,但是其中所蘊藏的感情十分豐富,可說喜怒哀樂無所不包、剛毅嫵媚兼而有之。前奏曲有時如小溪淌水、有時又如天馬行空,簡直變化無窮;而一般被認為受形式束縛以致難免枯燥乏味的賦格曲,卻可為彈奏者和聽者帶來無比的歡樂、幽思、勇氣和希望。

鋼琴家András Schiff每天都會花一小時彈奏巴赫作品,認為音樂蘊藏着一種純粹,而48首的前奏與賦格曲各有獨特性格。(Nadia F. Romanini攝,ECM Records)
鋼琴家Andrs Schiff每天都會花一小時彈奏巴赫作品,認為音樂蘊藏着一種純粹,而48首的前奏與賦格曲各有獨特性格。(Nadia F. Romanini攝,ECM Records)

主題悠長 哀思昇華

或許你會說:「連聽48首曲子,再好聽也受不了。」這句話我完全同意,因為它們根本不是讓人一口氣聽完的音樂。但是我相信你聽了任何一首都會產生好感。舉例來說,法國作曲家古諾(Charles Gounod,1818-1893)把第一首前奏曲當作伴奏,在上面加了一個旋律,稱之為Meditation on Bach’s Prelude in C,成為流行迄今的《聖母頌》(Ave Maria),可以想見整個《前奏曲和賦格曲集》中必定包含許多神奇的音樂。

法國作曲家古諾把一首前奏曲當作伴奏,在上面加了一個旋律,寫成了流行迄今的《聖母頌》。(Wikimedia Commons)
法國作曲家古諾把一首前奏曲當作伴奏,在上面加了一個旋律,寫成了流行迄今的《聖母頌》。(Wikimedia Commons)

我自己所最喜歡的是第十首(降E小調),它可能是48首中最受歡迎的了。通常不一定有密切關係的前奏曲和賦格曲在這裏不論抒情的風格和音樂的內容都渾成一體,你可以聽到前奏曲中猶如薩拉班德舞曲般的帶有哀思的旋律在賦格曲以更大的規模出現,它悠長的主題就像一首歌曲,被用複調音樂的手法不斷的發展,從安寧到激動,高潮一個接連一個,在上升和下降的交替中,音樂愈來愈緊張,在結束時達到了戲劇性的頂峰,它似乎在說,哀傷是可以容忍的,為了克服它,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

《前奏曲和賦格曲集》中動人的音樂在此不能一一盡述,不妨買名家演奏版本如Edwin Fischer、Wanda Landowska和András Schiff來欣賞,必定大有收獲。

前奏曲中猶如薩拉班德舞曲般的、帶有哀思的旋律,在賦格曲以更大的規模出現,悠長的主題連綿不絕。(Music-bazaar.com)
前奏曲中猶如薩拉班德舞曲般的、帶有哀思的旋律,在賦格曲以更大的規模出現,悠長的主題連綿不絕。(Music-bazaar.com)

Wanda Landowska是波蘭裔法國大鍵琴演奏家。她是首位用大鍵琴錄製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的音樂家。(Amazon)
Wanda Landowska是波蘭裔法國大鍵琴演奏家。她是首位用大鍵琴錄製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的音樂家。(Amazon)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發表。

本系列文章:

集中精神聽音樂

從一張唱片開始

名家演奏 各有精彩

一代大師 一生飄泊

多產作家 曲曲傳神

鋼琴組曲 百聽不厭

推陳出新 多采多姿

感情起伏 變化無窮

孔在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