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出好決定?多看看祖先智慧

人們思考、做決定時,比起邏輯,更依賴經驗。重視團隊合作的時代,懂得做人最有用;而處世的道理,其實早就有先人法則可依循。

一個學生後悔做了不對的選擇,很沮喪地來問我:人是怎麼做決定的?如何避免錯誤的決定?

人每天不停在做決定,齊克果說,「不做決定就是決定,不做選擇就是選擇。」悔恨對健康有害,對既成的事實不要去後悔。

其實,人很少依照邏輯來思考,多半是用簡單的法則和過去的經驗。馬克吐溫說,一般人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他並不想下功夫來形成自己的意見,鄰居怎麼做,他便盲目跟從。近代學者說,人類是認知吝嗇者(cogni-tive miser),用故事思考,而不用事實和數據。

這是因為大腦資源不夠,它只有體重的2%,卻用掉身體20%的能源。為節省能源,人便依賴直覺和範例,習慣從環境中辨識出模式,然後利用這些模式來預測未來。

但是,現在資訊大量湧出,捉襟見肘的大腦便只好依賴團隊合作,以免人謀不臧而誤事。

前人的智慧 節省自己摸索時間

在團隊的時代,最有用的人是那些懂得和別人相處之人,因為在人的社會中,做人比做事難,有人一生不得志,就是不懂得「人情練達即文章」。

人情世故很難學,幸好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已有之事必將再有,已行之事必將再行,人可以從前人的智慧中得到自己的經驗。

比如說,有位教官深得學生的愛戴,記者訪問他時,他說帶學生要先淡後濃,先嚴後寬。

這個道理,其實就是《菜根譚》的「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後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嚴而寬,先寬後嚴者,人怨其酷。」前人的智慧,可以節省自己摸索的時間。

此外,因為人性不會變,「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興」,人都是寬以待己,嚴以責人,所以遇到委屈時,不要怨恨,要了解這是人性,人生本來就不能盡如己意。

這些智慧,幫助我們調整在團隊工作時的心態,也幫助我們做出睿智的決定。

人類是所有動物中,唯一可以享受祖先智慧的,我們若不懂得利用就太可惜了。聰明的人用閱讀;愚蠢的人靠經驗。講起來,現在學校刪減教古文的比例,其實是不智的!

原刊於《天下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洪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