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稿之際人在倫敦,上星期遊覽完巴黎乘火車過來的。想就所見所聞拉雜寫點東西,卻為標題煩惱良久。雖然讀過《雙城記》的人不多,但聽過的不少,以「雙城」為題實在太濫太老土了。遊走古城,想念一個又一個的黃金時代,還是活地阿倫幾年前一套電影名稱來得貼切。
今次旅行的主因,是參觀兩地好幾個重要的藝術館。開始對藝術感興趣是近年的事,除了讀一點書,更重要的是親眼觀賞原作,於是計劃逐一到世界各地的重要藝術館「朝聖」。巴黎的羅浮宮和奧賽,倫敦的國家畫廊和維多利亞與阿拔,集合了歷史上最好的作品,花一整天觀賞也是走馬看花。身邊手機亂影亂拍的人再煩擾,我仍然樂在其中,一點點的積累知識擴闊眼界。
門外漢沒有包袱,不怕亂問問題:跟嚴肅音樂一樣,從技術的突破到內容的深度,西方藝術最好的年代是否都過去了,新作品都是愈趨偏鋒專門的小眾玩意?
是的,巴黎和倫敦賣的仍是一千幾百年前的舊事。一幅蒙羅麗莎,保安隔得再遠都能吸引每年百萬計的人付費入場匆匆一看;倫敦的舊城舊教堂舊「戰利品」,仍可以讓世界各地的人排隊感受舊日的帝國氣象。賣歷史,可以是長做長有的生意。
都是古城,但分別明顯。巴黎治安較差,倫敦安全;也許跟勞工法例有關,巴黎的店舖營業時間短,倫敦只比香港差一點;巴黎的餐廳平均水平也許比倫敦高,價錢也較便宜,但種類選擇少得多;巴黎本地人口比倫敦要年老;在巴黎街上聽到的語言不夠倫敦多種類;在倫敦街頭四處見到同性戀人牽手擁吻,在巴黎卻是難得一見。
倫敦不只有歷史,更是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是年輕才俊為前途打拼之地。開放、文明、前衛的風格是因也是果。只是脫歐的陰影,令歐洲各地的專才卻步,擔心移民勞工法例隨脫歐而改變。
在倫敦翻報紙,從國際大報到免費小報,新聞評論關注的都是脫歐安排的問題。脫歐的破壞力,正是其實質內容難以預測,牽涉本國政治到國際關係的複雜變數,未來幾年只有見步行步,不利消費投資。英國最近公布的經濟增長數字差強人意,令人擔心是脫歐影響的浮現。我不知道倫敦能否逃過一劫,只知道作為一個金融中心,其替代品不會是巴黎。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