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回顧這段歷史及展望未來路向,對中國和香港都極具意義。改革開放令內地人民脫離貧困,更令國家在綜合實力上達成毛澤東當年提出的「超英趕美」目標。在這段輝煌歷史中,香港扮演了重要及不可替代的角色。經歷過毛澤東時代的連番血淋淋政治運動,以至滅絕人性的文化大革命,只有心繫祖國的香港資本家(不少更親身嘗過解放後的迫害)才會半信半疑地響應鄧小平的號召,往內地投資、設廠等。近日電視台播出的紀錄片,訴說這批香港改革先驅排除萬難的故事。無疑,他們最終獲得驚人利潤,但他們同時在中國改革路上作出3點重大貢獻:一是引進市場、管理、專業等先進經驗;二是改變內地的經濟觀念,令中央及地方政府接受非公有制及民營企業的重要作用;三是開啟全球資本家往中國投資、營商的大門。
經濟以外,港人的專業態度、國際視野、法治精神,透過兩地倍增的日常交往,予內地官民留下深刻及良好的印象。我相信,這是促成鄧小平拍板決定一國兩制的一個重要因素。實事求是,中國改革開放上了軌道後,港商作出的貢獻相應減少。今天,香港服務國家的主要作用是在金融方面。香港的國際級水平金融體系、健全法治、沒有外匯管制等優勢,都不是內地任何一個城市可以替代的。不過,香港這個萎縮的情況對本身和內地都不理想。此外,回歸後的香港政經長期受制地產獨大,加上貧富懸殊,民主無望,港人已失去上一代的朝氣和雄心。況且,已上岸的香港富商巨賈能否,或者會否繼續在內地進行涉及巨大風險的投資,實屬疑問。
今天,中央交付特區政府的任務是讓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這對香港是龐大契機,也是嚴峻挑戰。在創科方面,香港的優勢不在科研,而是充分利用與先進國家接軌的法治制度和自由氛圍,凝聚全球人才,破舊創新。因此,今屆政府天天喊「融入國家發展」的口號時,千萬不要忘記維護一國中的港制,並在有需要時向中央痛陳利害。否則,香港會淪為大灣區內另一個內地城市,不僅不能為中國下階段的改革開放作出貢獻,甚至可能會成為國家的負累。
毋忘習主席四點希望的國際特色
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由港、澳兩特首率領的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代表團,並發表重要講話,其中提出4點希望。我留意到貫通4點希望的關鍵是保持香港(和澳門)在一國兩制下的國際特色。下面是有關香港的分析。
第一點希望是「更加積極主動助力國家全面開放」。習主席提到「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加快建設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第二點希望是「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習主席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國際特色,就是在一個國家內,「有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和三種貨幣」。
第三點希望是「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國家治理實踐」。習主席提出「港澳人士還有許多在國際社會發揮作用的優勢,可以用多種方式支援國家參與全球治理」。
第四點希望是「更加積極主動促進國際人文交流」。習主席稱,除了講好當代中國故事,也要講好「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香港故事」,以至「促進東西文化交流、文明互鑒、民心相通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換句話說,香港要達成習主席的希望,除了「自覺維護國家安全」外,也要保持原有的國際特色。這自然包括保持國際聯繫、遵守國際社會主要成員奉行的行為準則及文明標準。
毋庸置疑,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除了中國外,就是美、英、歐盟、澳洲、日本等奉行自由民主制度的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當然不容別國說三道四。但香港行事是否依然符合國際標準,卻需要上述國家政府和民間的認同。林鄭特首天天喊「一國兩制在香港成功落實,國際社會有目共睹」,不等於講好「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香港故事」。其他國家會看事實而作出判斷。此外,特區政府是否高度自治,香港自由法治是否萎縮等,國際社會自有看法。
今屆政府不時以「香港內部事務不容外國干預」一句,駁斥一切國際間的批評。假如有天,國際社會認為香港已變成中國另一個城市,習主席的4點希望恐怕會落空,希望有關官員及愛國人士認真思考,如何更好地維護香港的國際特色。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