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燈與青燈

期望心燈與青燈繼續燃亮,讓那些擁抱情義、踽踽獨行的,卻明白香港、國家與世界連體的重要,又喜愛歷史故事的師生們,一起攜手,走上有趣的歷史學習。

新冠疫情反覆,「課堂教學」要有範式的轉移,如何教、怎樣教、哪裏教、教些什麼,評測標準又如何?都不得不重新再來。校內校外的「非正規」教育,也不得不變。

由港大中史碩士同學會主辦,國史教育中心統籌,以及眾多團體合辦的「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暨「全港中學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劃」,延期之下,終與疫情妥協,進行網上頒獎。令人鼓舞的是,眾多參賽的老師都聯同學生,於網上接受視頻頒獎。

「疫情陰霾高踞,主辦單位由實體頒獎改到網上進行,網上頒獎,事前準備各項工作,量質要求都不下於實體,但我們完全未曾想過取消頒獎禮,只管用心用力做好,既要防疫,亦要用誠懇的頒獎,讓積極參與的師生獲得最受尊重的回報。」

中史教育怎樣吸引年輕一代

「教育局推行中史初中必修,坐落西九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快將開館,香港與內地、世界其他地區的文化交流愈趨頻繁,這時候,更要重新思考中史教育應該怎樣走下去、怎樣吸引年輕一代。」是日主講嘉賓、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學系博士的李建深教授這樣說。「若然要接觸文物,現在流行的方法是通過實地、實體接觸。但實地展出的日期與場地局限很大,因此,3D技術的應用就會產生極大的作用,參看與被參看的,師生空間的互動、轉動,乃至「接觸」產生的趣味性就會截然不同……」這位年輕的學者再補白。

三位中學中史科成績優異,現已在大學就讀的應屆青史家得獎者,分別是謝穎豪、關浚鋒及林嘉澔同學,都有五分鐘的演講發表,「史學根底強,情理兼備,虛懷若谷,滿懷對學校培育的感恩,對未來學問與人生目標都畫下清晰的藍圖。」這是筆者對三位年少不輕狂的青史家的看法。

期望心燈與青燈繼續燃亮,讓那些擁抱情義、踽踽獨行的,卻明白香港、國家與世界連體的重要,又喜愛歷史故事的師生們,一起攜手,走上有趣的歷史學習,乃至願意在浩翰的、寶貴的歷史學問裏,鍾情一生,走研究之路。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何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