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及德國商業銀行正式宣布,開始商討兩間銀行合併。眾所周知,兩大德國銀行集團合併,都是德國政府一直力主及扯線,而作為兩間銀行主要股東的私募基金Cerberus,早前亦由對合併保留,變成為支持,因為兩大銀行過去幾年的股價表現已說明了一切。
兩行合併 正面效益以年累積
從數字看,兩大行合併成功的話,每年可以節省約29億歐元。再者,由德銀併購德國商業銀行,以後者現價遠低於一倍帳面值計,數字上吸引,是交易合併估值上最好的情況。而以業務結構而言,德國商業銀行早已淡出投資銀行業務,相反德銀投行業務比重較大,合併沒有重疊,定義上隨時會有協同效應。
當然,上述假設也許是支持合併一方,尤其是德國政府的一廂情願想法。說得白一點,作為全球主要經濟國,歐盟龍頭之首,德銀股價自從2015年已縮水四分之三,之前被美國罰款,更幾乎釀成危機,德國政府是毫無面子。事實上,從媒體報道可見,不論德銀抑或德國商業銀行的股東及主要投資者,其實對合併是提不起勁。首先,在實現節省成本前,有分析員計算合併可能造成客戶流失,涉逾10億歐元。外界估計一旦兩行合而為一,卻即時帶來高達80億歐元成本,有一半是財務費用,另一半是德國商業銀行要確認一批意大利債券的持倉虧損。須知,不論任何行業的併購,要產生正面效益是要以年計,並非一加一就等於二那麼簡單,更何況自金融海嘯後,多宗收購證明效用成疑,談不上有協同效益,更何況期間全球主要金融機構規模卻是一直收縮及減磅。
德銀近年問題一直讓德國政府頭痛,如合併壯大可令政府有點面子的話,合併後兩大行資產共有1.9萬億歐元,較法巴仍要低,只能為歐洲第二大。歐洲龍頭大國,卻未能出一家歐洲最大金融機構,是兩間銀行既有問題累積而成,或是德國金融市場本身未能成就一間更好、在國際更具影響力的金融機構?以市值計,中資幾大銀行假假地聲稱全球名列前茅,德國經濟強,有本身銀行服務需求及提供潛在業務,但金融機構全球排名滯後,實在令人費解。更尷尬在於一個由德國政府促成備受注目的金融業合併,參與提供財務顧問都是高盛等美資大行,德國或歐洲業界未先得利,贏家卻先是美資機構。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