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施政報告》以「讓有需要的得到支援;讓年青的各展所長;讓香港得以發揮」為主題,提出為適齡的青少年增加資助高等教育(頁21),教育局更承諾在2014/15學年起,向每所中學提供50萬港元的經常津貼,以支援年輕人在升學及就業上的規劃。由此可見,在2014年香港教育政策關注點正正落在規劃年青人的升學及就業上。
就業所需基本教育水平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近期有關教育指標的通訊(註1),探討各國(OECD國家)學生就業所需基本教育水平的情況,並有以下的發現:
在2010年,25-34歲的年齡組別中,沒有高中學歷人士的失業率(19.1%)較擁有高中學歷人士的失業率(9.8%)為高。沒有高中學歷或低學歷人士即使就業,亦有貧窮的可能。數據顯示,27%這類人士的每月收入低於每月收入中位數一半,屬於在職貧窮(註2)人士。擁有高中學歷人士則只有約17%屬於在職貧窮,比率明顯較少。
各國近年均致力提升國民的教育水平,25-34歲的年齡組別較55-64歲的年齡組別擁有高中學歷的百分率多20%。在2004-2008年期間,20-24歲沒有在學或工作的年青人的數目下降。
然而,在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或危機後,各國的經濟環境變差,失業率上升。20-24歲沒有在學或工作的年青人的數目又再上升。擁有大學學歷的人士與擁有高中學歷人士在薪金方面的差距擴闊。這些現象顯示,儘管近年學生的整體教育水平提升,但只擁有高中學歷的畢業生的收入或就業能力(employability)正在下降中。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近期(2012年第二季)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的資料(註3),本港2012年第二季的失業率維持3.3%的低水平,惟15歲至24歲的青少年失業率卻持續高企,達至9.7%的高水平。香港15-19歲組別的失業率(14.8%)較20-24歲組別的失業率(9.0%)為高。香港自從2008年實施12年免費教育後,基本上絕大部份中學畢業生最起碼擁有高中學歷。因此,預期未來沒有完成高中的學生,將更難找到工作。根據政府統計處2012年第二季的資料,全港個人每月收入中位數為$12000,15-24歲組別的青少年的每月收入中位數為$8500,為所有年齡組別中最低及最接近貧窮線$6000(註4)。若高中畢業生不繼續努力求取更高學歷,在未來日子可能要面對在職貧窮的問題。
中學生的教育及職業志向
HKPISA 2012的主測試中,經隨機抽樣選取來自148所學校約4500位15歲香港學生,完成一份學業前途問卷。問卷中問到他們預期自己可以完成的教育程度。結果顯示,有超過一半(51.4%)的學生預期完成大學或以上,預期完成文憑/證書或非學位大專教育則為30.5%,而只有3.9%學生預期完成中三或職業訓練課程。看來不少學生皆明白,將來要尋求一份理想職業,大專資格是必須的。
「理想職業」中包括不少傳統專業的行業,例如醫生、律師、會計師、老師等。老師、護士、警察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的職業,而這些職業亦是較易被學生感知其意義或價值,較多學生喜歡從事是可以理解的。會計師成為最多學生的理想職業,但在中學階段修讀會計科的學生並不多,這結果令人有點意外。
在醫生以外,其他醫療專業人員,以藥劑師(2.0%)最受歡迎,而物理治療師(0.4%)、營養師(0.4%)則較次,牙醫(0.3%)相對受歡迎程度較低,而獸醫(0.8%)則可能因為近年有不少人養寵物,成為較多學生喜歡從事的新興職業。亦有一些學生希望在30歲時從事如運動員或教練(0.9%)、甜品師傅(0.9%)、婚禮策劃師(0.1%)等新興的職業。
香港社會以金融、保險、地產、旅遊等行業為主,除了空姐(1.1%)是較多學生選擇外,地產代理(0.2%)、導遊(0.3%)等職業皆是較少學生選擇,而證券及財務經紀甚至沒有學生選擇,保險經紀只得一位學生選擇。學生大多數的選擇以專業行業為主,可能因為專業行業給予別人印象是較佳、具良好社會地位、收入較高。
問卷結果亦發現,有不少學生(約5%) 想做老闆、CEO、店鋪東主或商人。在香港這個以商業為主的社會,從商或統領一間公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然而,學生是否知道要做老闆,本身要具備甚麼知識和條件?又例如某學生在問卷回答在30歲想從事的職業為會計師,但他預期自己只達中六程度,這反映這位學生可能對職業的認識不深,不知道從事會計師的學歷要求。更值得關注的是,近一成學生回答「不知道」或沒有填寫 (11.7%),亦有不少學生所填寫的資料意思含糊(佔8.3%),例如「金融」、「酒店」,可能他們不太清楚這些大範疇中有哪些職位,只知道自己對這些範疇工作有興趣。究竟學生從何掌握更確切的升學及就業資料呢?
學生有否對將來作出知情選擇(informed choice)?
學業前途問卷調查發現,學生了解升學和就業選擇主要利用的途徑為:(1)與家人及親戚傾談 (81.5%)、(2)填寫問卷以找出自己的興趣和才能(64.9%)、(3)在互聯網搜尋不同職業的資料(60.6%)及(4)在互聯網搜尋高等教育課程的資料(42.0%)。只有約三成學生參加工作體驗計劃或參觀工作場所 (27.1%),約兩成學生參加大專院校的校內導覽行程 (17.2%)。
更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少數學生曾與校內 (12.3%)或校外(8.5%)的就業輔導員傾談。這顯示學生獲取升學與就業資訊,絕大部分仍然局限於自己相熟的親人或互聯網,並未有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相關資源和接觸各行業的活動。學生對升學與就業途徑的了解不足,對於他們能否為將來的路向作知情的選擇有著重大的影響。在就業輔導方面,若商界能向學校提供更多支援,為學校多介紹不同行業的資料及安排參觀,或提供學習機會,將更能讓學生了解各行各業,為將來就業做好準備。
註1:OECD.ORG 的全文連結,可找到通訊的全文。
註2:在職而收入低於貧窮線就是在職貧窮。貧窮線是指為滿足生活標準所需的最低收入水平。OECD 對貧窮線的定義是,以家庭為單位,家庭 的人均入息少於整體人均住戶入息中位數的一半;以個人為單位,個人每月收入低於全港個人每月收入中位數的一半。
註3: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的連結 。
註4:香港特區政府到目前為止仍未有制定貧窮線。本文採用 OECD 貧窮線的定義作標準。
註5:其餘28.8%學生填寫共50個不同職業,由於百分比較以上職業為少,故並未於圖表內列出。
原文出處:
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香港中心
《HKPISA通訊》第14期,2012年12月,經最新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