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去南京大學參加大腦、語言與認知的國際研討會。會議結束後有半天的空檔,學校便安排我們去看明城牆、秦淮河和江南貢院等南京的觀光景點。貢院是歷代科舉考試的地方,正好台灣那時也在國中會考,考試是讀書人的宿命,去參觀時,別有感觸。
在貢院裏,外國人仔細的看,我們的學者卻意興闌珊,坐在板凳上等外國人看完,抱怨不如去逛街。一位外國教授看完了說,難怪英國的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會說,如果他能再活一次而選擇出生地的話,他會選擇唐朝的長安;但是他會選擇生在明朝的南京,因為明朝的一切都不比唐朝差,中國的文化太偉大了。
我聽了很感慨,文化是維持一個民族生命最重要的根,也是民族認同、凝聚人民向心力最重要的因素。當外國人在羨慕我們中華的文化時,我們自己卻拚命把它往外推,要丟棄它。
人如果不知道自己從哪裏來,就不會知道自己要往哪裏走。年輕人不喜歡看貢院,因為他們不知道就在這裏,出過轟動全國的大弊案,18個人頭落地。那次的主考官是左必蕃和趙晉,因為收賄,被考生在貢院大門貼「左丘明有眼無珠,不辨黑黃卻認家兄;趙子龍一身是膽,但見孔方即是乃父」。他們爬上去把「貢院」的「貢」改成「賣」,把「院」的偏旁用紙糊起來,變成「賣完」。這些考官都是讀書人,為了貪這不義之財把命送了。沒有命,錢再多又有什麼用呢?
明末的福王也一樣,他有滿庫的金銀財寶卻捨不得拿出來發軍餉。他沒想到洛陽失守後,這些都會落入李自成之手,何不拿出來救自己的命呢?史書上說,福王重360斤,投降後,被李自成殺了,與鹿同烹吃掉了,真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下一代必須了解自己的根源
歷史上這些事其實就是現在的鏡子,國家福祉一定要超越黨派之上,為了爭權奪利不顧老百姓的死活,最後江山必然拱手讓人。我們修改課綱,去除中華文化,就剝奪了年輕人從歷史中學教訓的機會。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已發生的必再發生,世界的進步是不會等待我們的,台灣已經被世界邊緣化了,若不奮起直追,我們會落後到連別人的影子都看不到的地步。
下機時,看到《聯合報》上有一篇〈我們的螺絲找不到〉,說台灣豈只是螺絲鬆了,根本就找不到了。當教育不再重視忠誠、正直、公平、正義傳統的核心價值,文化不再看見自己的寶,把它當敝帚丟出去時,我們的下一代怎能不感到迷惘、焦慮和無根?不知自己從哪裏來,當然會有認同的危機;看不見明天,當然會問我們的國家有希望嗎?
裝睡的人是叫不醒的,以前有部國語片叫《無語問蒼天》,沒想到它竟是我回國時的心情!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