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杜甫詩看中國文字的至高藝術

由於杜甫以渴求完美、精益求精的態度創作,所以作品的內涵是如此豐富,藝術是如此精深,是最能令人一讀再讀三讀的。

杜甫承傳《詩》、《騷》的傳統,轉益多師,並刻意求新,富於創造而至於集大成。我們大可從杜詩的非凡造詣體會中國文字的至高藝術。

杜甫把中國文字獨體單音的特色和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欣賞杜詩,不應僅僅着眼於字、詞、句,應從整篇感受當中的情志事義。然而,要整體感受杜詩之美,又不能不從字、詞、句的修辭手法入手。稍加舉例如下:

比喻:「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寫「憂端」(愁緒)的程度,等同於終南山一樣高,像茫茫無際的大水那樣不可收拾。一經比喻,抽象的情感即形象鮮明而富感染力。

對偶:「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閣夜》)兩句結構相同,意義對稱,平仄諧協,讀來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

擬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花」「鳥」無情,而賦以人的「濺淚」、「驚心」情態,生動而感人。

誇張:「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絕句》)「千秋雪」、「萬里船」無疑是誇張,卻能表現美麗壯闊的景色。

對比:「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鳳先縣詠懷五百字》)通過豪門和百姓的生活情狀對比,突顯一般老百姓的苦難。

借代:「干戈猶未定,弟妹各何之?」(《遣興》)以「干戈」借代戰爭,以戰事用的武器反映時局,形象更具體。

摹聲:「車轔轔,馬蕭蕭。」(《兵車行》)、以「轔轔」摹戰車前行時發出的轟鳴之聲,以「蕭蕭」摹寫戰馬嘶鳴,效果逼真。

錯綜:「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登樓》)原意是「花近高樓此登臨」,「萬方多難傷客心」,將兩句的末三字互換,引起讀者注意。

倒裝:「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登樓》)「來天地」,是「天地來」的倒裝,「變古今」是「古今變」的倒裝。「來」「變」二字一經置前,便產生強調的作用。

頂真:「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贈衛八處士》)第二句結尾「十觴」二字,成為第三句的開頭,產生緊湊銜接的美感。

雙聲/疊韻:「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宿府》)「清秋」雙聲,「獨宿」疊韻;「路經灧澦雙蓮鬢,天入滄浪一釣舟。」(《將赴荊南寄別李劍州》)「灧澦」雙聲,「滄浪」疊韻。杜詩中多有此等修辭,或出於有意,或出於自然,都大大增強詩句的音樂美感和感情色彩。

用典:「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丹青引》)將《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兩句寫成,此屬「語典」。「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登樓》)用劉禪和諸葛亮的典故,此屬「事典」。一經用典,詩情得以委婉,亦給予讀者更多想像空間。

煉字:「屈強泥沙有時立。」(《又觀打魚》)「立」字平淡無奇,卻語出驚人,杜甫以此字形容魚,像是天馬行空,但由於用上「屈強」二字作鋪墊,將大魚挺立泥沙時的神態活現。又如「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登高》)「作客」,羈旅之悲也;「常作客」,久經羈旅則更悲;「萬里常作客」,離鄉之遠之久,其悲更甚,此時面對肅殺之「秋」景,則悲上加悲矣。「登台」眺望,思親而生悲也;「獨」自登台,其悲自增;「多病」而獨登台,更見悽苦;「百年」如此,衰暮益悲。14字,竟包含8層意思,精煉如此,實在令人驚嘆。

由於杜甫以渴求完美、精益求精的態度創作,所以作品的內涵是如此豐富,藝術是如此精深,是最能令人一讀再讀三讀的。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招祥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