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3年前,金管局發出虛擬銀行牌照,當時在專欄探討過這個新事物:由於虛銀沒有實體分行,節省大量成本(尤其是租金高昂的香港),可以靠收費低、門檻低另尋出路,對象較大眾化亦較年輕,亦即會產生所謂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的效果。長遠來說,市場上各有分工,傳統銀行會更專注照顧較年長的「大客」。
另一分工效果,是虛銀會有條件收集和分析大量數據,從而在不認識顧客的情況下(不似傳統銀行主動跟「大客」混熟),為顧客提供個人化的金融服務,而掌握數據愈多的虛銀,愈有優勢。
虛銀大多能做到普惠金融
3年後的今天,虛銀在香港發展情況如何?金管局總裁余偉文這樣說:「在普惠金融方面,不少虛銀都能夠做得到」。據金管局數據,虛銀在去年吸收共80萬客戶,截至去年底總客戶基礎增至超過120萬人。過去兩年新冠肺炎疫情下甚多人足不出戶,虛銀在這段時間開始發展,可說是有點幸運。
至於個人化服務,實例較少,唯有參考個別虛銀的產品。規模較大的WeLab Bank,早前就推出跟基金經理Allianz合作的個人化投資產品,結合金融科技和傳統投資顧問服務,根據用戶所提供的資料,例如目標金額、投資年期、金額、風險胃納等,度身訂造符合其理財目標的投資組合。其他虛銀,暫時未有類似產品推出。
有關投資的建議
在本欄提及過很多次的象牙塔投資建議,就是收費等交易費用要低,太多短線買賣試圖掌握時機,長遠來說往往得不償失。另一個提及過的建議,就是理想的投資組合,視乎處境和目標,人人不同,而這些都是有數得計(但不容易計)的技術問題。
最近有一項題為Simple Allocation Rules and Optimal Portfolio Choice Over the Lifecycle的研究,利用機器學習技術為個人模擬最理想的投資組合,發現從大量數據「學習」出來的投資建議,遠勝只看年齡的傳統方法,可以增加回報,約等如享用2%至3%額外消費,絕非小數目。
為個人度身訂造的投資,本來只屬「大客」專利,虛擬銀行利用其低成本和數據將其普及,可算是普惠金融的另一個好處吧。一個更市儈的建議,是一如其他科企,為了吸引大量客戶產生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s),虛銀在發展初期都傾向「賣大包」為客戶提供各種優惠,有意搵著數的就要趁早了。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