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本欄系列的文章中,只曾在首篇跟大家分析過大市,其餘的均以教學為主。近日環球主要市場均反覆上升,然而大中華區中、港、台及鄰近的俄羅斯股市均錄得跌幅,這種與訊號背馳的現象,究竟是發達市場牛市未完,還是新興市場已屆熊市?以下將根據循環理論和大家一探究竟。
當中最廣為學界認同,並且已有大量數據驗證的,主要是首三個循環;康波循環則為最難確定的模型。由於根據較客觀的準則,循環最少要出現10次,並有10次或以上的數據來驗證,否則難以科學化去作出判斷。但現存科學地保存起來的環球經濟數據只有約300年,所以康波循環只被視為傳說般地存在。此外,以近300年的英國國債數據作參考,理論上康波循環是以50-60年為周期運行,不過曾出現過最短的周期只有40年左右,最長的卻有68年左右。由於未有足夠數據驗證,其界線亦十分模糊,所以在應用循環理論時,多選取首三個循環。
從季辛循環看周期
雖說循環是經濟的表現,惟股市跑在經濟之先,也會把循環的表現反映出來,所以股市的走勢,也會跟隨循環而波動。為了方便大家記憶,筆者由近至遠,用倒敘的形式列出近年恆生指數的數據作例子:
如果大家細心留意,不難發現每次下跌的間隔是3年半至4年半左右,平均而言是40個月。如由2015年大時代開始計起,現時是第37個月,從時間窗來說,離風險不遠的同時,理論上應尚有一頂未見。
朱格拉循環也臨近
坊間的通俗說法是「逢七必災」,這便是深受朱格拉循環的影響。同樣由近至遠排列近年恆生指數的數據作例子:
大家可能留意到1977年並無發生股災,這是因為當時尚有另一個循環發動,那便是規模更大、周期更長的顧志耐循環。根據循環理論,循環間會出現鎖模現象(mode locking),短周期循環會受長周期循環影響而出現提早或延長的情況,香港在1978年及1997年便是受到顧志耐循環的影響。而從朱格拉循環的角度看,2007年至今,股市未見明顯轉勢,也是說明危機在逼近。
由物理學去理解經濟
經濟學家其實未有一套客觀而又穩定的準則去解釋循環的時點,不過被稱為碎形理論之父的物理學及數學家,計量分析的核心元件的發明人本華・曼德博(Benoit B. Mandelbrot),曾運用碎形對此作初步的解說。由於讀者朋友的數學程度不一,而且碎形理論也難以簡單解說,筆者嘗試以簡單的表列形式顯示1978年及2018年的月波幅變化:
由於篇幅所限,筆者只把循環理論中顧志耐循環的其中兩個基準年抽出來作比較。但為何不選取1997年的數據?其實在2018年講座時,筆者亦主要參考1997年模型,惟至現時為止4月的月波幅未見增大,碎形運行至今,其波幅及時間長度跟1977-1978年一段的高度相似。
2018年1月及2月均以大月波幅運行,惟步入3月後,波幅回落至較低水平。行文時2018年4月月波幅只有5%左右,而且波幅漸漸收窄,現時恆生指數主要在30000-31000點之間運行,預示大市快將出現波動。而從1978年的數據分析,大市本不動如山,但一旦波動便其疾如風,單月抽升18%,整固一個月後再次上升15%,而且越接近周期尾聲,大市越趨波動,屆時才完成整個循環,再發出見頂訊號。同時,如大家細心留意,每次朱格拉循環和顧志耐循環的頂部均在下半年出現。現時大市仍是大波動期前的牛皮局面,大波動將至,面對貿易戰的陰霾,需要由中國國策對經濟的扶持去抵消貿易戰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未來大市仍要在陰晴不定的環境下向前。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