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本欄提到廖國敏指揮維也納交響樂團,10月28、29日演出的兩場音樂會,其中第二場是為慶祝中國與奧地利建交50周年的專場演出,報道提到中國駐奧大使等嘉賓出席,觀賞兩國音樂家首次在維也納音樂廳的合作演出。
華人指揮 意義不凡
節目設計很有意思,演出的一套中西管弦名曲,由譚盾的《自然之淚》開場,接着由來自青島的何子毓,以小提琴獨奏演出拉威爾《茨岡狂想曲》、克萊斯勒《中國花鼓》。音樂會最後以歡快的德伏扎克《狂歡節序曲》結束。
音樂愛好者都知道,被譽為音樂之都的維也納有兩大樂團。歷史最悠久的固然是每年新年音樂會擔綱演出的維也納愛樂樂團。另一支就是1900年成立的維也納交響樂團。該團更擅長於演奏現代作品,2014年首次訪華以來,已經四度在中國巡演,廣結樂緣。
據樂團行政總監告知,廖國敏是該團創立以來,首位獲邀在音樂季演出的華人指揮家,意義不凡。歷史也告訴我們,樂團成立當年,乃清末八國聯軍入京的不堪回首國恥。如今由音樂之都樂隊邀請華人指揮執棒領奏,國民、國敏,與有榮焉。
文革晚年建交 演黃河協奏曲
這次演出作為慶祝中奧建交50周年,大概樂迷、讀者不一定記得,半世紀前建交時的音樂交流情況。兩國建交後,1973年4月迎來老牌的維也納愛樂樂團,由風華正茂的指揮大師阿巴多(Claudio Abbado)率領,抵京演出四場音樂會。
其時乃文革晚年,樂團演出貝多芬《英雄》、舒伯特《未完成》等交響作品,都屬久違了的音符。但最為矚目的,是樂團演出《黃河鋼琴協奏曲》,由該曲主創鋼琴家殷承宗擔任獨奏,成為百年老團首次演出中國作品,也是阿巴多唯一一次指揮《黃河》鋼協。
半個世紀後的今天,儘管疫情肆虐,兩國音樂家們的音符停不了。有意思的是,當年阿巴多以常任指揮身份帶領維也納愛樂在中國演出時,1933年出生的他剛好40歲。跟維也納交響樂團作首演的廖國敏,今年也剛好是40歲,成為一記樂緣花絮。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