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學校發生的欺凌事件,讓人更迫切需要了解學生在校園是經歷著怎樣的生活。上文(香港學生的協作解難能力——從PISA 2015分析)指出香港學生協作解難成績優異而態度一般,這已提醒我們:學生的學習不單在乎讀好書,更要關顧學生整體的身心靈發展,欺凌事件再次提醒我們:教育在乎保護自己、愛護他人。
學生被欺凌的整體情況
PISA2015研究發現香港中學生心靈及身體被欺凌的經驗與程度,遠高於國際的平均值。圖表1所見,在最近公布的協作解難能力的優異國家或地區中,香港學生被欺凌指數為0.21,顯著高於韓國、中華台北、日本、中國四省市及OECD平均值;與芬蘭及愛沙尼亞相若;顯著低於加拿大、中國澳門及新加坡。華人社會中,中華台北的被欺凌指數最低,看來中華台北在家校關顧學生上做得最好。
不同形式的欺凌
欺凌可以採取不同的形式:身體上的欺凌(打或推撞)、心靈上/口頭上的欺凌(社交排斥、流言蜚語或其他形式的羞辱)以及網絡欺凌。圖表三顯示PISA2015建構被欺凌指數所包含的問題。PISA2015從受害者的觀點來衡量欺凌事件的發生率。圖表三顯示對於口頭欺凌,香港學生表示過去的12個月內,曾被其他同學作弄的有46.7%,比OECD平均30.3%更嚴重,而中華台北只有17.4%。我們一般認為「作弄」大多出於學生一時貪玩,這些朋友間的溝通方式可能並無惡意,但亦要視「被作弄者」的親身經歷及感受而定。可是約26.1%香港學生表示曾有「其他同學散播惡意的謠言來中傷我」;而中華台北只有13.1%。約22.6%香港學生表示曾有「其他同學在很多事情上都故意排擠我」,而中華台北只有12.0%。
身體上的欺凌方面,大約有20.2%的香港學生表示曾「被其他同學打或推撞」,遠高於OECD國家的平均11.9%及中華台北的2.3%。就頻密程度而言,OECD國家大約有4%的學生表示,他們每月至少被打了幾次,這個比重在不同國家有1%到9.5%不等,而香港則有9%,情況更為嚴重。此外,大約有24.5%的香港學生表示「他們的財物曾被其他學生毀壞或帶走」,遠高於OECD國家的平均值14.9%,而中華台北只有14.5%。就頻密程度而言,香港有10%的學生表示自己的財物每月至少幾次被其他學生毀壞或帶走,而OECD國家大約有4%。
整體而言,香港中學生在過往一年內,大約五成表示曾被「作弄」,有四分之一常被其他同學針對、散播惡意的謠言及被拿走/毀壞物件,或被故意排擠;有近兩成學生被其他同學打或推撞;有一成半曾被其他同學威嚇。這些數據正說明香港的欺凌問題比中國四省市、中華台北及OECD國家平均更為嚴重[1]*note1。
在學校被欺凌會對學生的學習帶來負面影響,但更嚴重的是對心理健康帶來長久的後果。例如PISA2015的數據顯示香港學生自我觀偏低、對學校歸屬感偏低、幸福感偏低,加上長期的競爭及考試壓力,對學生成長的長遠影響更難以估計。家長及師長作為學生的同行者,都希望有時間、空間、心力保護我們的孩子/學生,建立一個關愛心身靈的校園文化。
家長和學校如何保護孩子免受欺凌
圖表三顯示家庭溝通及學校紀律與孩子受欺凌程度有密切關係。在家庭之中,父母與子女的親切溝通,父母給予適切的情緒支持,對青少年仍是十分重要,在孩子開始努力獨立成長的時候,家長如何守候在旁,聆聽他們的心聲及困難,對及早發現欺凌問題、及早與老師溝通十分重要。親子溝通不能單是為了孩子完成課業、取得好成績,更因為他們仍有這樣的需要──被人關懷的重要!仍是青少年十分珍惜的!
此外,學校紀律欠佳,例如學生不聽老師的話;課室內既嘈吵,又無秩序;老師需要很長時間讓學生安靜下來;課堂開始後很久,學生仍未投入學習……等,孩子受欺凌程度愈高。
學生在青年人階段,均希望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及得到同儕的認同,簡單至午膳有沒有較固定的朋友圈而不是孤單地獨自吃飯,也可以是老師不易察覺的隱藏欺凌。曾訪問一位年青人被排擠的經驗:他自中一入學就有一組一起午膳的同學,間中觀察到個別同學被排擠,感到不安而私下也會與一兩位成員討論,有些青年人對其他人較能有同理心,可能感到不對而發聲,但多數為了維持在圈子內,多數不表態只做默默的旁觀者。若家長及老師未能及早處理,欺凌者、被欺凌者及旁觀者,都會是受害者,構成身心成長的缺陷及待人處世的障礙。
[1] OECD (2017) PISA 2015 Results (Volume III) Students’ Well-Being. 國際分析更指出OECD國家學生平均有49%表示曾遭受至少一個類型的欺凌,而香港學生甚至達到57%。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