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抗戰勝利70周年的活動正搞得熱火朝天,今年的8月15日和9月3日將是這些活動的高峰。由此而激起的政治爭吵,亦是熱火朝天。這兩種熱火朝天雖然牽扯的問題浩如煙海,卻又都是聚焦在中國的兩大「百年老店」——共產黨和國民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之上,為我們沉思和解構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的被迫和主動轉軌(其含義是廣東人俗話的「轉胎」)、轉型(其含義是皖南人俗話的「眼睛——眨母雞變鴨」),提供了70年才可能遇上一次的絕妙機會。
一場跨海和跨黨的爭吵
這場大爭吵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跨越台灣海峽的交鋒——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之間的互不買賬、互相指責。當今國民黨高層中唯一親身參加過抗日戰爭的元老郝柏村2014年以95歲的高齡,三趟旅程特地走訪了大陸華北、華中、華南,重返當年抗戰的主要現場。他事後大發議論並出新書《郝柏村重返抗日戰場》,反覆指出:1949年以後,抗戰歷史在中國大陸因為內戰的關係,有許多遭到隱瞞與扭曲。郝尤其感慨的是,他在上海參觀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松滬戰役的紀念館,發現裏面的說明「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假的!」郝強調:作為一名抗戰老兵,他有使命感,希望歷史真相能夠傳下去,呼籲中共在22場死傷人數均超過30萬人的抗戰大會戰的地點,都能建造一座抗戰紀念館(吳燕玲:「呼籲中國大陸建22座抗戰紀念館」, BBC,2015年7月1日)。
郝柏村的言論,自然遭到大陸官方人士的嚴厲駁斥。如果中共一方的駁斥是出自於一位資歷和地位與郝相當的人物,那也挺富有歷史意味,因為國共雙方的老兵可以憑着自己親身參與抗戰的細節,來為歷史作證,以正視聽。
然而卻不是,中共一方是一位毫無抗戰經歷的軍校教員,所引用的資料也是隔山打牛式的遙遠間接說辭(徐焰:「駁郝伯村老先生國共抗戰功績論」,2015年7月4日《環球網》)。幸虧出於統戰工作的需要,該作者措辭禮貌,沒有像以前的中共宣傳文章一樣,直接斥責郝柏村其實是國共內戰中的殘兵敗將一夥。不過,內地網上附和此文的眾多評論卻毫不客氣,其用意是:如果當年不是逃跑得快,留在了大陸,你郝某早就被當作「國民黨反革命軍官」給鎮壓掉了,還容得了你今天跟中共來爭大是大非(這類評論直接源於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佈告」,《毛澤東選集》合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346—1348頁)?你郝某人如果花點時間檢索一番,馬上就能發現,當年領導你們的國軍抗戰名將,留在大陸的大多數人都進了牢房,普通的國軍抗戰士兵,無數人都被當作「地富反壞分子」給消滅了(參閱宋永毅主編:《中國五十年代初中期的政治運動數據庫》,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2014年)。今年年初在中國內地多種媒體上廣為議論的張靈甫遺骨回鄉入土安葬一事,就是明證。
正如海外華文媒體所譏諷的,這位當年的抗戰名將,過去在「中華民國忠烈祠」裏,是每年春秋兩季由「總統率領文武百官獻花致祭的英烈」;而在中共的官方記錄裏,則是國共內戰中被「擊斃的蔣匪軍官」。
隔海爭吵 尚有節制
馬英九緊隨着郝柏村,也出馬參與這場大爭吵,並主持了台北市的「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70周年」特別展覽。作為學者出身的馬,當然少不了引證具體數據和歷史文獻,包括中共本身的文獻,來說明「八年抗戰,中共確有參與,但參與的比例有限。……唯近期有中國大陸報導扭曲史實,這一點我覺得沒有辦法接受」(詳閱台北中央社,2015年7月7-8日多篇特稿及歷史圖片)。對中國近現代史國族血脈真心認同的馬英九,不久前出訪拉美國家途經美國的時候,還特別親手頒發抗戰紀念章給旅美的抗日老兵或家人。
好在如今的國民黨高層也很「識相」,這次跟中共爭吵時並沒有講太傷對方面子的話。特別是「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擴大」的指責,過去幾十年裏都是國民黨指控對方「空喊抗日實反國府」的這把殺手鐧(陳孝威:《為什麼失去大陸?》,台北,中國美術印刷廠,1964年初版),目前就沒有被揮舞上陣。筆者觀察,究其根源,是如今的國民黨領導層兩面受敵,不敢太得罪中共一方。他們眼下最切近的困境,乃在於「領導中國八年抗戰」的光榮傳統,在台灣本土並不廣受認同(威克:「台灣的抗戰:在被抗戰的地方紀念抗戰」,BBC,2015年7月20日專訪抗戰在台灣的另類解讀)。
國民黨要在已經啟動的台灣大選中贏得足夠的選票,就不能夠太傷害本土選民的感情——島內的民眾、尤其是政治活躍群體,並不把國民黨在大陸抗戰的功勞,當作其主政台灣的資本。國民黨要多得選票,還少不了中共對台政策的遙相呼應,就是在國民黨執政時多給台灣實惠的經貿利益,同時向國民黨的頭號對手民進黨多發出武力阻止台獨的威脅信號。一手硬,一手軟,來維持「一中各表」的局面。
(請按頁2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