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零機會加息說起

人口老化持續增加資金供應。臨近退休年齡的人口儲蓄率較高,其比例上升的話會拖低實質利率。

又到聯儲局議息會議的日子。這個題材其實寫來寫去都是那些觀點,財經版的評論內容大同小異。從新聞報道copy and paste好容易,但未免有點欺場,未悶死讀者先悶死自己。

為求有點新意,今日我想轉個角度,講講低息背後的經濟根源。

一如所料,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維持利率不變。與此同時,利率期貨數據顯示今年加息機會終於跌到零,反而年底前減息機會大增至三成。看今次的經濟前瞻中的「點陣圖」,委員會成員更大幅更改對利率走勢的看法(所謂「點陣圖」,顯示的不只是成員的利率預期,而是聯儲局在維持通脹目標和低失業目標的假設之下,利率「應該」走的方向)。由今年到2021年,成員心中的利率走向中位數大幅調低半厘。

成員亦預期通脹回落,經濟增長放緩及失業率回升,但改變看法的幅度相對輕微。

即係話,低息仍然會陪伴我們好幾年。美國如是,香港如是,是個全球性現象。

消費價格一直下跌

話分兩頭,皆因利率可以分拆成兩部分,一為通脹預期,一為實質利率。兩個數字,都各自維持低水平的理由。

先講通脹。科技進步改變生活模式,好多消費的價格一直下跌。由電子產品到家庭電器,性能素質都上升得比價格快,今時今日1萬元買部普通手提電腦,十年前要買一部性質相近的要付出好多倍的價錢。

講到通訊娛樂,以容量分鐘計手機月費下降不少,睇片聽音樂就更加平到喊。一個月一百幾十的月費,買得到的電視電影音樂資料庫,不計聲畫質素單單計數量,十年前就已經不是普通人可以擁有。價格下跌的兩大例外是食和住:起樓同煮飯等等的過程,並未因科技而有大改變。

價格下跌可因需求下跌

再講實質利率。從供求角度看,實質利率是資金市場的價格,價格下跌可以因為需求下跌,也可以因為供應上升。一個需求下跌的常見解釋,是科技上突破容易做的已做得七七八八,現在投資機會少,市場上回報高的項目不多。這個解釋的困難是不容易印證,將來科技如何發展更是難以預料。

我認為一個較可靠的解釋,是人口老化持續增加資金供應。臨近退休年齡的人口儲蓄率較高,其比例上升的話會拖低實質利率。不過,只要人口繼續老化,退休多年的人口比例追上來的話,儲蓄率又會倒轉下跌,拉高實質利率。

講呢啲,係咪比聯儲局議息講來講去三幅被有趣好多?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曾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