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九龍西補選結束,建制派支持的陳凱欣擊敗得票排第二的泛民代表李卓人,奪得議席。其實即使沒有脫離民協的馮檢基參選,而他的萬多名支持者轉投李卓人,陳凱欣依然是得票最多的候選人。陳凱欣的得票數目與今年3月民建聯的鄭泳舜在同區補選的得票差不多。相比之下,泛民的支持者沒有因為上次姚松炎意外落敗,而今次倘若泛民再輸,便會失去地區直選的過半數議席,而積極投票。今次李、馮兩人的得票,加起來與上次姚松炎的得票幾乎是一樣。換句話說,與2016年九西立法會選舉時泛民得票約15萬比較,在2018年的兩次補選中,泛民少了近5萬票(約三成)。
年輕選民難與泛民老將產生共鳴
泛民今天的困局,部分源自政府相繼取消多名非主流泛民參選人的資格,部分是本身出了問題。2016年立法會選舉結果顯示,泛民的得票率保持較建制的多,主要是加入了自治派和本土派。隨後政府的DQ政策,令代表新一代的政治人如周庭參選無望,嚴重打擊支持民主的年輕選民的投票意欲。另一方面,泛民主要政黨又找不到令青年人認同其理念的參選人。以今次補選為例,即使劉小麗沒有被DQ,她也不易取勝。後來,換上屬上一代的李卓人,即使有黃之鋒等眾志成員拉票,年輕選民也很難與李產生共鳴。
客觀分析,之前的鄭泳舜和今次的陳凱欣,在一般保守的建制選民眼中,顯得年輕有為,也沒有傳統左派的政治習氣。這個選舉策略,配合龐大的資源和地區網絡,令建制派的支持度固若金湯。然而,支持建制參選人的選民數目其實沒有增加。這顯示泛民流失的選票,沒有過戶到建制那邊。如何令失去投票意慾的選民再次動身往投票站,是泛民在2020年立法會選舉前必須思考的難題。
我認為,有相當多的市民其實不想建制派獨大,也希望看到政府施政受到適當監察。他們對泛民失望,不去投票,一個重要原因是看不到泛民在爭取普選以外,有什麼有利經濟民生而有可以逼使政府落實的政綱。泛民如何從重民主改為重民生,藉此走出困局,留待下回分解。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