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民心者得天下

可是,這一切現在都近乎徹底消失──議員、政黨、仍然生存的社會團體,大多是讚好、擁護,異議或批評聲音弱不可聞。這種「和諧氣氛」,到底是真正和諧,還是群眾有話不想說、不敢說?

今年行政長官《施政報告》的特點是篇幅長,特首發表的演辭用了3 個多小時。過去兩周,媒體關注點從鼓勵生育、向每名新生兒派2 萬元,到稍後的《基本法》第23條立法、北部都會區等,議題多,但沒有什麼特別受大眾熱議的焦點,民眾的反應似乎十分平淡!

過去有反對派在議會,也有機構做民調,了解民意反應,令《施政報告》的討論比較互動、激烈;即使政府認為反對派不懷好意、凡政府必反,但在公共政策的醞釀、發展、推行過程中,公眾辯論是重要一環,它可以令社會更明白政策的正反利弊,民意訴求也可以在大辯論中公開表達,令政府更把握民之所欲。

可是,這一切現在都近乎徹底消失──議員、政黨、仍然生存的社會團體,大多是讚好、擁護,異議或批評聲音弱不可聞。這種「和諧氣氛」,到底是真正和諧,還是群眾有話不想說、不敢說?

今年《施政報告》一大特點,是成立了多個工作小組、辦公室、學院、聯盟……名目繁多,有評論說,這是李家超政府任期內要交功課的清單。唯清單太長,要完成的任務太多,不可能在幾年間可以完成。

本屆政府任期由去年開始,剛好是踏入回歸第25 年,「50年不變」已過了上半部,下半部要怎樣走,正好是由本屆政府開始。

香港回歸25 年歷經4 任特首(不計本屆),每屆的施政方針都有明顯差異,尤其房屋土地政策,每任特首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Shutterstock)
香港回歸25 年歷經4 任特首(不計本屆),每屆的施政方針都有明顯差異,尤其房屋土地政策,每任特首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Shutterstock)

中央與香港的「共治藍圖」

香港現在所處的基本「坐標」,一是中央要落實全面管治權;二是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三是香港有責任維護國家安全;四是配合國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規劃;五是落實中央為香港的定位,特別是「十四五」規劃內為香港加添的4 個新興中心和地位,即提升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設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及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作用。

今年《施政報告》內開列的多個工作小組、辦公室等編制,基本上就是以香港的基本「坐標」為基礎,落實上述在新時代之下要承擔的任務。這張任務清單,相信不是李家超政府單獨起草的,而是中央提出了各種要求,特區政府逐一回應配合。可以說,今年《施政報告》是中央和香港「共治」的藍圖,是中央落實全面管治權之後,為特區政府開列的一份施政清單。此不光是為了本屆政府,這份藍圖應該可以「指導」未來25年特區政府施政。

有這樣一份「共治藍圖」,對香港是好事還是壞事?有人認為,一國兩制下中央處處介入,「兩制」將會黯然無光,香港也會失去「國際城市」的最大特色!從這個角度看,「共治藍圖」是壞事。

然而,為香港制定一份在未來24年應該「做什麼」的施政藍圖,對香港未必是壞事。說過了──香港回歸25 年歷經4 任特首(不計本屆),每屆的施政方針都有明顯差異,尤其房屋土地政策,每任特首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就任後即推行跟上一任截然不同的政策,左搖右擺。結果,很多老大難問題始終無法解決。

今年《施政報告》內建立的辦公室或機構,涵蓋大型發展項目融資、數字政策、新型工業發展、文創產業發展、弘揚中華文化,都是屬於未來發展的新範疇。(Shutterstock)
今年《施政報告》內建立的辦公室或機構,涵蓋大型發展項目融資、數字政策、新型工業發展、文創產業發展、弘揚中華文化,都是屬於未來發展的新範疇。(Shutterstock)

發展方向更清晰 對港應是好事

今年《施政報告》內建立的辦公室或機構,涵蓋大型發展項目融資、數字政策、新型工業發展、文創產業發展、弘揚中華文化,都是屬於未來發展的新範疇。其他新設小組,則有電子商貿發展、智慧旅遊、解決劏房問題、銀髮經濟等,都是屬於已有但要推動升級或改良的政策。

有了這個框架,以後每一屆特區政府大抵可以蕭規曹隨,按「共治藍圖」訂下的項目,作為施政主要內容。從此特區政府的發展方向和路線,將比過去更清晰、明確,對香港的發展來說,這應該是好事。

回歸以來,北京對特區的批評主要在3 點:一是太政治化,沒有聚焦經濟民生(領導人在回歸後多次重申,香港不能成為政治城市!);二是深層次矛盾一直無法解決;三是經濟轉型長期看不到成果。

關於「政治化」,其實經過2019年的反修例街頭暴亂,北京為香港立下「完善選舉制度」、愛國者治港的新方針,政治議題如「循序漸進發展普選」等已束諸高閣。香港從此「去政治化」,「政治城市」的憂慮也隨之一掃而空。

至於經濟轉型,「十四五」規劃下香港的新定位將重點發展4 個新興中心,及與此相關的新產業,配合國家的發展規劃。

然而政府施政成功與否,最後仍要視乎民眾的支持。在「由治及興」的新形勢下,到底「興」的定義是什麼?(亞新社)
然而政府施政成功與否,最後仍要視乎民眾的支持。在「由治及興」的新形勢下,到底「興」的定義是什麼?(亞新社)

施政成功與否 仍要視乎民眾支持

最棘手的仍然是深層次矛盾,因為涉及的是香港內部問題。除了房屋土地,還有社會福利、退休保障、貧富懸殊、社會流動等,牽涉的問題複雜,任何改變都會觸動香港向來認為是成功的方程式,例如低稅制、政府只提供最基本社會保障、盡量避免過度介入經濟活動等。深層次矛盾涉及的往往是社會公義、平等,是民眾「幸福感」的來源,政府不容易解決,因為任何政策改動,都會觸碰一大批既得利益階層。要擺平這些地方勢力,北京都未必幫得上忙,關鍵是特區政府有沒有這個決心。

經過連番整頓,現在立法會內再無反對派,政府施政阻力因而大減,《施政報告》內開列的工作理應可以如數、如期完成,再沒有什麼「做不成」的理由。然而政府施政成功與否,最後仍要視乎民眾的支持。在「由治及興」的新形勢下,到底「興」的定義是什麼?如果說是經濟「興」旺,那麼「興」起來之後,哪些人是得益者?普羅大眾能得到的好處又有多少?

過去大書特書的獅子山精神,是個人勤奮、拼搏,憑自己努力就可以成功向上流;自力更生、不靠政府,是獅子山精神的要義。然而回歸以來的現實是,香港增長持續低速,就業市場新增的主要是低薪職位;貧富懸殊現象愈益嚴重,青年人發現要向上流愈來愈困難。由治及興,說到底是香港的「興」要惠及最大多數港人,而非一小撮特權分子。特區政府雖然不是依靠選票上台,不需要「取悅」選民,唯如何能夠爭取大部分香港人認同、支持,始終是衡量政府成敗的最重要指標。

新加坡政府的社會政策如公共房屋、醫療保健、教育、福利等,都盡量惠及大部分民眾,目的是爭取他們支持;但近年新加坡政府仍然受反對黨(雖然成不了氣候)不斷挑戰。澳門政府亦如是,當地一直沒有什麼反對派,唯澳門政府仍持續定期派錢,爭取民心,也是希望得到更多澳人認同和支持。

政府管治是否成功,衡量標準離不開人民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雖是老生常談,卻是為政的不易真理。《施政報告》開列多項宏大構想及計劃,但大多屬硬件基建,卻少提及軟件建設。所謂「軟件」,是指爭取民心、為香港定位,以及建立包容文化。

在處處強調要維護國家安全的要求下,香港的國際關係和聯繫還有多少可以保留?(Shutterstock)
在處處強調要維護國家安全的要求下,香港的國際關係和聯繫還有多少可以保留?(Shutterstock)

若缺民眾認同 宏圖大計只是烏托邦

今時今日,爭取民心──尤其年輕人的民心──尤其重要。《施政報告》強調「指導思想」之一是習近平主席所言「青年興則香港興」;但《青年發展藍圖》去年公布後,青年工作有什麼成果?坦白說,大家都看不出有什麼成績!

為香港定位,最重要是「調校」與西方國家的關係。在處處強調要維護國家安全的要求下,香港的國際關係和聯繫還有多少可以保留?除了經貿、金融,香港跟西方國家在文化、學術、教育等方面的聯繫,是否應該有更寬鬆的空間?

包容是要容納更多不同政治光譜的人。區議會競選,連部分建制派參選人都入不了閘,說明目前的政治氣候是「寧枉毋縱」,而不是包容共濟。

一大堆的政策措施,看起來似是宏圖大計;但如果裏面沒有民心所歸、沒有民眾認同的底氣,最終都只是政府一廂情願的烏托邦!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