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張翔教授在2017年12月15日在香港大學黃麗松講堂分時段與港大學生與校友見面,以下是張與校友見面時發言內容節錄的第二部分,他提出對港大的願景和一些發展策略。
上文回顧:張翔:領導管理與港大挑戰——張翔教授與港大校友會面之一
我的願景是香港大學發展為在世界佔領導地位的大學,我相信有三大策略可運用。
第一,香港地理方面優勢得天獨厚,我們盡得東西文化最好的部分,要如何把握優勢、善加運用呢?這是第一點。
第二,我們致力培育學生成為一流的人才和明日領袖,他們要成為引領香港、大中華地區和世界發展的人(leaders of Hong Kong, Greater China, and the world)。
第三,港大的學研非常優秀,應該成為創造新知的中心,發展出新的科技、醫療療法等等。這與港大的3Is發展路向密切相關──我們要邁向Internationalization (國際化)、Innovation(創新)、Interdisciplinarity(跨學科)。
我們同心合力,為整個世界帶來影響,要讓港大為成為領先國際的大學。那麼,有什麼焦點策略可以讓我們做到這一點?
這就說到幾樣關鍵事情,例如注重world-class faculty,即世界級的優秀師資。我們一直能吸引世界上最好的人才來港大教學,也要提升學生學習經驗,重視與政府、產業界、校友建立良好關係,爭取最多支持和資源。
此外,也要邁向世界,加強國際合作。如果要成為國際性的大學,並夥拍大中華地區(包括內地、台灣、澳門)發展,我們要加強行政工作的效率和效能。這是達致成功的最後關鍵一環,不過非常重要。
現在談談如何做到上述每一項目標。
一、吸引師才 長遠發展教研
我認為增加冠名教授席(endowed professorship)是其中一個方法,不過這(例如明德教授席)在港大已經設立很久了,並不是新鮮事物,這個提議有什麼新重點?
我認為港大除了重視吸引資歷深而且響負盛名的教授來教學(他們自然值得獲頒這些榮譽教授席),還應該向嶄露頭角的學術界新星招手。假如他們已顯出潛質、可引領國際學術未來發展,就該把投資放在他們身上。在他們被哈佛大學、麻省理工聘請前,我們應該吸引他們來港大。大家可能留意到美國的學校也正這樣做。
至於建立科研學術的團隊文化,我不會闡述太多細節,簡單來說就是將不同學系帶到一起,研究如何協作並共同解決龐大的社會問題和科學難題。
我們應該引導資歷較淺的教研人員,這是很重要的,不過很多學校也忽略了;他們代表大學的未來,港大須借助他們才能做到領先國際,要確保在幾年間培育他們為優秀的學者和教員。
二、提倡創新 提升學習經驗
接下來是有關提升學生學習經驗的部分。創新的事情前面已經提到。數碼時代令學習出現許多新的可能,傳統教學受到挑戰,我們要怎樣應對?
我認為大學應該提倡教學的創新,並培養學生發展一種企業家精神。這種企業家精神是廣義的,並不單指鼓勵學生創業,意思更為廣泛,是要訓練學生的創新精神,讓他們敢於並能深入思考看似無法解決的難題、想像「不可能」當中的種種契機。
「知識從老師而來」、「學生該在課業和考試中爭取好表現」都是亞洲教育中一些既有觀念。不過,大學教育要與真實世界接得上,必須培育學生的一種can-do精神,並且增強本科生在研究方面的發展。這在美國很普遍,不過香港或者亞洲還沒有做那麼多。這是學生學習經驗的重要一環,這種模式亦不會把知識硬塞進學生的頭腦。我們吸引了優秀的教授做研究、發展學術,假如學生可以參與這種知識探究和創造,將會是一種很獨特(而無可替代)的學習經驗。
三、改善溝通 謀求合作共贏
談到增加不同持份者與大學的聯繫,爭取社會最廣泛的支持,我認為有效的溝通至為重要──要有效與不同持份者溝通,包括在座各位校友,還有學生、不同學系與教職員、校務委員會和政府。我認為港大應該多提出一些新而宏大的想法,多向政府尋求合作機會。
港大自然要面對中文大學和科技大學的競爭,所以有時候政府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按教研人員人數,嘗試均分資源。不過,我認為我們需要發揮創意,讓政府與港大有更多合作。我們要提出宏大構想和理念來吸引、遊說政府與港大合作。假如這些點子夠好,政府自然有更多理由和機會增撥資源予港大。
我們該爭取商界和政府方面的支持和資源配合,我相信港大也在研究如何推行這種PPP計劃(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我也提到了走進社群,讓人知道港大關注本地社群,看到港大服務香港社會的心。
關於校友關係和校友網絡的事情,有一個字我要強調:很多院校說要跟校友建立更緊密聯繫云云,但我的理念是不止要去保持並增加與校友的互動,而是大學應該要服務校友,正如港大如何在本科生在讀的四年間服務學生。因為,這關乎長期的關係,我們該做到長遠持續服務校友,時間長了自然令大學社群形成一個大家庭。
既有協作 也有競爭
如果想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真的要多跟別人合作交流。那麼,讓港大學生到歐洲、美國或者中國內地去交流,是很有創意的做法。不過我想,我們應該有更多深層次的國際協作,也就是夥拍其他院校。我想提出一個全球校園(global campus)的概念,指港大可以領導或者夥拍世界各地一些頂尖大學,比如牛津、劍橋、史丹福、柏克萊加大,還有其他本地院校。大家都會看到港大跟中大和科大之間有競爭,但是我們仍是領先的大學,而且我們應該抱持一種態度,那就是既有合作,也有競爭,那樣才是提升整體大學教育的最佳方法。
鄰近的華南地區也有一些機遇。大家都知道深圳是工業發展蓬勃的城市,他們也開始發展高新科技,不過仍有一些欠缺,例如他們沒有高質量的醫學院課程。深圳的大學沒有醫學院,也缺乏優質的醫療服務。那麼,香港既然有國際知名的牙醫學院和醫學院,可以擔當重要角色──我知道你們在那裏已經有一所醫院。還有商科、博雅人文學科、教育學,一些協作交流還有近期的活動都很有助益。
此外還有一件事,就是探討在香港設立香港大學大灣區國家實驗室的可能。大家都能想到,這種科研人員數以千計的實驗室,不管是哪一所,只要能吸引全球各地人才,不但可以引進一流的科研、帶來科學上的新發現,還可建設智慧校園。那些來自法國、德國、美國等地的科學家,如果來港研究科學,港大絕對可以抓緊這個獨特機遇──不過要到一切成事才有這樣的機會。
把更多國際交流引進港大
這就說到「全球校園」的概念了。我們不只要把學生送到海外交流,而且還要反過來把頂尖的教授引到香港。如果能借助這個大灣區國家實驗室來做到這點,將是美事,也會開啟龐大的契機。
再說說國際交流合作方面,我們可以將三方帶到一起:第一方面是美國。我在美國的柏克萊加大和史丹福都有不少朋友,平時也多有聯繫;第二方面,我也跟英國的大學比如劍橋、牛津、帝國理工學院等有緊密的合作。然後就是內地的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等。
我認為香港大學可以擔當重要角色,把這三方帶到一起。在這裏下工夫,可帶來不一樣的景象。
結語
香港大學在過去106年有巨大的發展,我們紮根香港,也在世界上發揮重大影響力,在座許多人也是我們發揮社會影響力的明證。不過,要成為領先世界的大學,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做好了這些,不但能改善香港社會問題、為香港經濟注入動力,還會對大中華以至世界有所貢獻。
最後,我想分享這一點:The best way to be ahead of the curve is to define the curve by ourselves(要走在時代前頭,最好的辦法是由我們自己來定義它),謝謝。
本系列文章:
張翔:港大發展路向和競爭合作策略——張翔教授與港大校友會面之二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