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金融市場維持低利率時代已經十年,為何美國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仍比市場預期緩慢呢?坊間有不少的解釋,其中一個是金融監管機構救市的後遺症。例如,摩根大通的經濟學家格拉斯曼(Jim Glassman)認為,美國經濟增長質量溫和是因為聯儲局(Fed)對金融市場的過度嚴格監管,其中包括利率政策。理論上,低利率有助降低借貸成本從而刺激經濟增長,因此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美國為拯救脆弱的實體經濟,阻止金融危機後遺症的燃燒帶來傷害,於是引入宏觀審慎政策(Macroprudential Policy)以控制信用利差(Credit Spread)及信貸增長。
回顧過去十年,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自08年起,每年為美國銀行體系提供約5,000億美元補助,聲明援助目標是創造就業率及推動經濟擴張。不過,事實是大多數因低利率而生的利益都是流向大型銀行,及使用槓桿產品的投資者,實體經濟市場受益有限。
新凱恩斯主義邏輯
再仔細來看,聯儲局每月會通過支付數十億美元的超額準備金利率(IOER),進行貨幣操作技術性調整,結果的低儲蓄率及債券收益率,其實也是變相的大規模補貼。這些舉措表面上是扶助金融市場及銀行體系返回正軌運行,但現實問題隨之而來,銀行的淨收益持續欠佳,卻不用過於擔心倒閉,因為資金補貼源源不絕,這變相減低銀行爭取生意的主動性、積極性及創造性,最終創造經濟活動的目標不如預期理想。
而筆者認為,美國採取的宏觀審慎政策與現實金融環境未能做到互相協調,即使宏觀層面美國金融市場的資金流動性變得寬裕,但亦令金融體系衍生大量系統性風險。然而,面對金融過度監管政策的不完美甚至失敗,聯儲局依然為求證明過去10年的宏觀審慎政策正確有效,故不能停止支付IOER,否則,可能聯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 Rate)要被迫減少一半,才能抵消停止支付IOER的負面貨幣現象。
現時美國中央銀行體系內部運作主要以新凱恩斯主義(New Keynesianism)邏輯運行,但FOMC卻相信必須利用IOER調升利率,才能為下次經濟衰退來臨做好防守準備。不過,世界上弄巧反拙的事情太多,筆者擔心的是當金融市場信貸需求持續疲弱,FOMC卻堅持通過推高短期利率來進行調整,或令下次美國經濟衰退提早來臨。
原刊於 iMoney,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