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了ESG Impact 30年

30年前,筆者白手創立了ESG Impact企業。作為一家堅持可持續林業發展的企業,不但矢志可持續發展理念原則的實踐,更對傳統林業產生衝擊,推動林業革命。

管仲連:「並非七十仍說當年勇,而是但開風氣不為師。」

此文開首破例不引述他人的文字,因為由此篇起連續多篇都在敍述我過去30年的經歷體驗,以及不斷研究探索思考過程。承蒙社長灼非兄吩咐我在6月的灼見名家「財經峰會暨ESG大獎頒獎典禮」上專題演講,我便藉此契機在自家專欄,講述我30年前白手創立的ESG Impact企業的雨洗風磨及喜怒哀樂。

天地人互動互澤的企業

1993年還未有ESG Impact及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名堂,當時我以Environmental-Friendly、Community-Friendly來定位,後來改為Environmental-Performing、Community-Development。前者只是保守的善待環境,後者則積極的善養善用環境資源,這是E的一部分。至於S的部分,我則選用「社區」而不用「社會」,因為更貼地實在親切近人,而「發展」則更為主動積極,不只是不損害社會。

我自稱為ESG Impact企業是當之無愧的,作為一家堅持可持續林業發展(Sustainable Forestry Development)的企業,不但矢志可持續發展理念原則的實踐,更對傳統林業產生衝擊,推動林業革命。此外,尤為重要的,是對每一個有關的個人產生衝擊,鼓動個人獨立自主自重、推陳出新(不固步自封、畫地自限、人云亦云、盲從附和)。

簡而言之,我視此企業為「觸動改變的媒體」(Change Agent/ Catalyst of Change)。由改變人心致能改變社區和生態環境,也因致力改變社區和生態環境,以致內化為人心的改變──一個內外互動、群己互動、天地人互動互澤的企業。

啟發世界環境保護運動的暢銷代表作《寂靜的春天》書影。
啟發世界環境保護運動的暢銷代表作《寂靜的春天》書影。

以商興林  實業扶貧

讓我先外後內地簡介我這個企業在1993至2011年做了什麼事情,然後詳述行動過程的甜酸苦辣和上下求索的研究、實踐、思考的心路歷程。先講成果,後講行動和內在的心思。

在商言商,先講錢吧,有錢好做事,有錢做好事,做賺錢的好事:

公司全盛期的資產淨值約40億美元(約300億港幣),年營業額約20億美元(約150億港幣),年純利約4億美元(約30億港幣),市值70億美元(約500億港幣)(數字或有錯誤,因手頭沒有文件,只憑記憶)。

於中國、紐西蘭及南美洲經營森林共約2000萬畝,約10多個香港特區,共種植了約4億株樹。業務遍及中國10多個省、200多個縣,且全是較為貧困的縣(以商興林、實業扶貧),北至黑龍江中俄邊境,南至雲南中緬邊境。直接間接僱員3萬多人,即支持了3萬多個家庭,共約10萬人。尚未計算在某些社區成立的獎助學基金,及農村自力計劃。

作者認為,自己骨子裏不脫傳統讀書人和社會學者本色,以籌組NGO或社會運動的心態來辦企業。
作者認為,自己骨子裏不脫傳統讀書人和社會學者本色,以籌組NGO或社會運動的心態來辦企業。

知識就是力量

骨子裏,我不脫傳統讀書人和社會學者本色,其實是以NGO或社會運動心態來搞企業的。曾與耶魯大學環境管理學院在華合辦「可持續發展領袖課程」,我則主講「從中國歷史看可持續發展」。

此外,亦於十多年前與中國國家林業總局合創了中國首個碳匯基金會「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該會經常代表國家參加國際氣候及碳匯會議,亦推動中國林業碳匯的科學化、專業化、技術化。

本打算在華成立首個「林業企管碩士學院」(Forestry MBA),並以此為基,建立一個森林資料庫和可持續林業智庫,舉辦國際研討會,但未及開始,只建立了可能是中國林業第一個「遙距林業MIS」,以及多種不同的「林農、林藥、林木」多元綜合模式,並連結不同樹種、藥種、農種和地區生態條件作出運算籌謀。何以壯志未酬,下文分解,幸而,出師未捷而身未死,唔得閒灑淚(沒空灑淚),且努力再野一回。

Knowledge is Power,拿破崙此言甚是。我非常認同此句,而拿破崙的「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亦心共鳴之。幸而,香港便是一個小島(含半島),毋須跑到ELBA小島再捲土重來。

「知識就是力量」,林業實際上是一個「知識行業」,科研是林業的發展力。「科研+天然資源+資本市場+心力」是創價增值方程式,Value Engineering是我創的名堂,或現時增加意義為Value & Impact Engineering,價值及衝擊工程學,或增值及改變工程學。

《大自然的財富:一場由自然資本引領的商業模式革命》書影。
《大自然的財富:一場由自然資本引領的商業模式革命》書影。

20年的科研之路:善養善用土地資源

這20年的科研分為如下幾大主題:

一、生物科技及分子生物學:研究在不同生態環境中,成功種植適合的速生豐產樹種,包括抗寒能力和抵禦極端天氣的能力,以及同時養肓水土的能力。能夠在較為不宜樹木生長的地方也能速生豐產營林,便可改善微氣候及微生態環境,提升該地的宜居條件,也建立了木材庫、碳匯庫、林農一體基地、生態旅遊保健療養基地,有效改善地區民生。簡而言之,在哪裏種、種什麼、如何種、如何用。

二、城市綠化(城市林業):研究在鬧市營建綠色環境,減低鬧市的空氣污染和噪音,調節微氣候,降低溫度以致節省能源,亦能怡情養性,紓緩壓力,舒展身心,種出世「內」桃源,為城市人提供一個成為「鬧市陶淵明」的選擇。

森林除了是水庫、錢庫、糧庫,更是「碳庫」。
森林除了是水庫、錢庫、糧庫,更是「碳庫」。

三、多元善用木材:木材是古老而新的材料。人類使用木材自古已然,但木材的好處卻是近代、甚至乎當代才逐漸明白。美觀(因為可塑性甚高,並人感良好,所謂High Touch)是基本的了解,但近年才發覺,原來木材的保溫恆溫性極高,因而節能;木材韌力高,故極能抗地震、抗強風,並且在新科技的加持下,可建數十層高樓大廈;只要科技處理得宜,木材可防水、防蟲、防火;當然,因木材固碳長大,是最佳碳中和建築。

我們除了上述研究之外,更研究如何重組木材特性,致能把6至8歲的樹木重組成百歲大樹的體積和性能,以人工種植樹木代替數百歲的天然林為建材,從而保育天然森林。人工種植林(Plantations)的優點便是速生豐產,今年採伐,明年重種,有如農耕,故又稱為Tree Farming。此種可持續營林模式既能滿足人類木材需要,亦能保持,甚至乎增加當地的樹木蓄積量,亦即擴大Carbon Sink、增加吸碳固碳能力,改善當地微生態環境。

公司研究重組木材特性,以人工種植樹木代替數百歲的天然林為建材。
公司研究重組木材特性,以人工種植樹木代替數百歲的天然林為建材。

我是學者性情,故不斷尋求以知識改善營運,做了很多研究,探求多種創新的模式,上述只是一些大題目。我十多年前已提出「精準營林」(Precision Plantation Management)以作為可持續林業的戰術模式。

說到底,都是「善養善用」,不斷研究實驗新模式來提升一畝土地的生命力和承載力,能善用一立方米木材以滿足民生需要,便更能保育樹林,同時改善環境和民生。

寧願讚錯  不要怪錯

這便是賺錢的好事,而不是賺了錢之後才做好事。我曾應邀在2002年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辦的「地球峰會」報告我的經驗。報告後,在小休時,有幾個非洲聽眾特意來到我面前,誠意鞠躬握手致謝,因為我的報告啟發了他們,認為在他們的國家可以推行。我比他們更感動,這便是Impact,彼此的Impact,我衝擊了他們的腦袋,影響了他們,但他們的致謝更衝擊了我的心靈,深感「德不孤、必有鄰」。我要感謝他們確認了我的方向正確,而路則是自己走出來的。

我向來都不是討好隨俗的性格,總要特立獨行地開拓新領域,從而改變現狀,推陳出新,先手主動。不過,在自主選擇開山劈石的氣血努力中,如有人給予肯定,那怕只是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句說話,也帶來無限的溫暖和鼓舞的。

真不要吝嗇口角春風呀!我們不知道這小小的一個表示,會產生多大的效果,讓一個滿身傷痕、滿面塵土的「唐吉訶德」再鼓勇氣走下去、往前進。

我始終認為,正面的肯定遠比負面的批評責怪有效,且不易產生反效果。寧願讚錯,不要怪錯!怪錯的後果遠比讚錯嚴重!

我在2002年肯定了我的方向和抱負,甚至乎使命之後,我便好像傳教士一樣,火熱地全球宣講我的事業。當時我是50歲,真是「知天命」了──明白上天給我的使命,在10年之間,每年Roadshow,每天見十多個投資者,十多天歐美跑一遍,大概做了1000多次的presentations,極度辛苦,途中更經歷了幾次「休克」,甚至乎在飛機上Blackout,完全失去意識,要全程十多小時載氧氣筒,更試過因風暴改變航班,半夜倫敦飛波士頓,然後黑夜飛車往紐約,趕早上9時的第一個會。

雖是辛苦,但10年間,成功籌集了30億美元(200多億港幣),既拿到資金支持工作,也得到資本市場肯定我的「善業模式」。這不容易的,因為當時未有ESG的理念和潮流。

德不孤,必有鄰。
德不孤,必有鄰。

慘遭陰謀禍害  有幸遇上ESG時代

然而,福禍相依,便是這些集資行動和大量現金引鬼上門,引狼入室,又撞着中美衝突前哨戰,我被陰謀迫走了之後,數年間,十多億美元「合法地」、「有文件地」離開了公司,亦有不少資產賤賣了,公司摧毀了。這個跨國「政變奪權」行動十分手段高明,容以後細訴。

捱過了10年折磨之後,我仍在,火仍在。最近迷上韓劇,這也跟疫情有關,被其中一個劇集突襲,感動甚深,便是刻劃一位70歲的老頭學芭蕾舞的「如蝶翩翩」,並且是一位患上Alzheimer腦力退化症的70歲老人家。

我也70了,不只再野一回,而是繼續野下去又如何!正所謂「唔得閒老」、「沒空去老」,既然30年前已踏上了ESG Impact的路,現正好乘此ESG大勢,大力推動,不負所志。

「苟余行之不迷,雖顛沛其何傷」,既然無傷,便當學效莊子筆下的大魚大鳥,乘大海之積聚,乘風雲之鼓動,厚積而發,這篇文章欠了文采,但卻是情動之言,70歲仍能寫出熱情而粗糙的文字,不禁由心笑出來。

套用《孫子兵法》的「風林火山」,頭20年是如風似火的進攻,後10年則是如林似山的退守,且是退至深山深谷之間,但正如當年抗日戰爭當年的「以空間換時間」,終於犬牙交錯,寸土必爭地磨到時機到了──ESG的時代來臨了,正是我戰略性轉守為攻的時機。

這是「連續劇」,我會一篇又一篇地敍述這30年的豐富──艱而不苦的豐富(創業、摸索、壯大、逆變、打不死……)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ESG Impact 30年」之一

管仲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