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絶不能自滿,自然學校創校已12年了,在資金及人力有限的情形下,能屹立至今,已是很不錯的成績單了。然而,自校並不完美,自創校以來,一直以學術課程,即中英數等分科教學為主的課堂時間表,出現不少困難,例如班級中巨大的學習差異、插班生學習動機低、特教生的特殊學習需要千差萬別,一直令老師頭痛萬分。
現在教師團隊比較穩定,累積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在失敗中反思。加上這波疫情,在停課不停學的狀況下,老師也嘗試了不同的自主學習模式,我們沒有像一般學校,用視像軟件,按時間表上課,反而教師設計不同的教材,供學生在家自學。例如學生的自主專題學習,學生把自己最喜歡做的事,伯為個人自主專題研習,復課後,同學便要輪流在班上和別人分享。有人是學煮食、有人是畫畫,各適其適。因為自主專題,鼓勵了創意,有同學改編歌詞,唱歌拍片,放上到網上。有同學建立了自己的YouTube頻道,取名無聊系列,定期發放,供同學們欣賞。老師也開了個好好味的網絡群組,邀請同學幫忙在家煮食,拍照把好味的食物放到群組,供同學欣賞及學習。
幾個月停課,有同學很有學習動機,願意嘗試新事物,具有自主學習精神。但亦有同學對學習有點敬而遠之,停課期間也百無了賴,反而更期待復課的日子。老師也在反思,究竟怎樣的課程設計,才能幫助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呢!
這些年,部分學生對中英數的分科學習,感到無趣及困難。然而為什麼學校都把中英數定為必修科目呢?而學習中英數,背後又是為了什麼而學呢?
有一天,我帶學生去街市收集廚餘,用作染布。有一組學生問店員拿賣不出去的蔬菜,店員便考學生數,題目是一斤菜賣17元,三斤十三兩要多少錢?這真的考起學生,學生努力心算,卻答不對,店員卻說:「腦袋不是這樣用的,用計算機不就可以了嗎?」其實,教育是要學生學習思考方法,但學校的科目教育,卻把人教得機械化,把操練視為正常,卻把思考放在一邊。默書所為何事?為何要每周默一次?能默寫數百數千字,卻不會寫作,又有何用?背誦數學公式,卻不知應用,那學來有用嗎?其實學科背後,理應有一些實際應用,需要同學用心去思考,用來解決生活上實際的問題。
以主題教學方式 探索開展新課程
5月,教育局宣布復課,讓期待回校的師生,帶來快樂的期望,終於可以返學了。但復課只有短短一個月,要教什麼呢?只有半天教學時間,上課時間表要重新設計,復課要決定的事多的很。教師開會,決定除五年級要考呈分試外,其他班級都不考試了,這打開教師一線空間,教學的多元性,開始在教師的腦中打轉。有人提出,既然不考試,不如取消學科,試試新課程!於是大家決定以主題教學的方式,開展這次新課程的探索旅程。
隨即,大家以熱烈的心情,開始討論主題及活動課程。復課前三星期,老師天天上班,開會決定主題內容,分工合作,研習主題內容。這一新嘗試,由小組合作形式進行,我們把小一小二、小三小四編一個大組,由四位老師合作設計一個月的教學內容及活動。這和過去劃好時間表,便是由科任老師設計教學及施教了,單獨入教室不同。這增進了教師合作的空間,並且能互相觀摩、支持、互補,也能一同檢討教學效能,互相欣賞和指正。這是過去多年,甚少出現的事。
老師定主題時,是以興趣行先,不像分科教學時,教材早已被決定了。故此,教師有很大的熱情去學習,小一小二的主題是夏日嬉水蟲鳴,老師備課時,便四出尋蟲,拍照及短片,亦因而對平日甚少留意的昆蟲,多了發現,也多了關注,對昆蟲的了解,更勝以前。小三小四的主題是人與動物,老師去了大埔鷺鳥林視察,碰巧遇上有鶵鳥從樹上掉下,因而學會了如何處理,亦探討了相關的道德問題,因而設計了生活法庭案件,讓同學去辯論應否介入的道德問題。五年級的染布主題,在討論中老師知道染布房街、黑布街和白布街的由來,也找到關於染布的小說及流行曲的創作。這都是因為合作教學,而產生的化學反應,這和單打獨鬥的分科教學不同。
第二,教學活動多以體驗方式進行,不少動手做的學習內容,讓學生變得更投入,更感興趣。例如小五的染布,便要親身動手去染布,我們還帶學生去市場檢拾剩菜,體驗及了解香港廚餘問題。小一小二組要去尋蟲、做雨棍。小三小四去視察鷺鳥林,看看人和鷺鳥是如何和平共存。另外,多以合作學習形式進行,同學以三至四人一組,學生除了學習知識,還是學會與人溝通,通力合作,才能達成任務。
這一次教學實驗,是為了未來課程改革的試驗機會,讓教師學生和家長體驗,以能力導向的課程設計,是否可行,學習效能有否改善,希望能為學與教注入新的動力,令學習充滿了樂趣,為教學打開一線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