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真正功能

監管當局打從前年股災後,既打造穩定派息及盈利增長故事,期盼股民重回價值投資。

A股終於獲納入摩指,雖然攤佔比重0.73%,微不足道,但內地在今年處理4度闖關入摩,做法上是愈見成熟,卻是毋庸置疑。

內地媒體顯得非常低調

首先,內地媒體及官方機構在調控預期上表現出極大進步,換轉是以往,檢討結果前的一段時間,媒體老早就不斷煲大,製造數以萬億計資金流入的既成事實假象,但今次明顯非常低調。再者,官媒及官方說話客氣,入摩前後都表現出一派凡事隨緣,處之泰然,而且更加強調市場仍有不足,改革及市場提升工作未完,至少令國際投資者看得舒服。同樣,國際媒體有關內地股市入摩的報道,似乎亦比以前來得客套及正面。

入摩指的最大正面作用

內地股市習慣於炒作題材,充斥投機,大價股被遺棄、細價股是天價。監管當局打從前年股災後,既打造穩定派息及盈利增長故事,期盼股民重回價值投資。入摩指的最大正面作用,某程度上是不帶動更多外資,反而是用一個國際大指數招徠,一時間引發內地投資者一股重回實力、大盤股運動。剩下來的,最關鍵在於機構投資者在市場能否發揮制衡力量,事關以內地資金「瘋擁」之力,即使是便宜的大盤股,隨時三幾日內被買至超高價,成熟投資者的存在,透過正常市場機制,這才會令價值股,可以繼續維持合理而又公平價格的理據所在。外界經常說,內地經濟好、中產抬頭,只要股市持續造好,不願意來的外資,最終也會在升勢驅使下有一日會來。但獲入摩之後,部分高舉企業管治的區內組織,就率先提出反對。現在市場結構在變,主動基金在環球市場左右能力大減,他們的資金配置亦均以防守為主,要寄望的,倒不如是更多指數基金加推中資股相關產品。

實際經濟與資本市場不匹配

說到底,內地資本市場於好幾年來,在處理好些問題上是形象出事,政策可閱讀性較低,令市場難以捉摸。以近期內地一批明星股為例,萬達、復星等等大名鼎鼎,一則上級查數、銀行沽貨的消息傳閱,股、債跌幅驚人,但最終市場仍然不知如何求證。一直以來,內地在實際經濟與資本市場影響力上,均出現極度不匹配情況。這並非是市場監管及成熟與否所直接造成,說得白一點,其實就是規劃經濟及市場封閉的結果。對於短期發展,其實糾纏的並不應該是多少資金流入市場,而是建立一個既有經濟規模,又有質素的市場發展模式,只要了解到市場的真正功能是集資及定價,而並非「維穩」,其實目標不難達到。

原刊於《am730》,獲作者授權發表。

胡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