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星期四)
在巴黎的最後一天。4.30pm在巴黎戴高樂機場乘BA319去倫敦Heathrow機場,然後6.40pm乘BA031班機飛香港。上午及中午,尚有時間,原準備去鐵塔一遊,因為太疲倦,終於去不成。2006年,旅行社安排一次上鐵塔,在中間的一層,腑瞰巴黎全景。感覺上比在凱旋門上的平台略高一些,事實上凱旋門在鐵塔的東北方,遙遙相對。
12:00noon要checkout,去戴高樂機場是flat rate €55, 時間約40分鐘。機場內,中文相當特出,衛生間也有中文;最好笑的是shuttle bus竟然譯為「擺渡車」,相信是法語人士翻譯的,其實是要看context的;在機場內,可譯為「轉站車」或「運輸車」也可。機場的保安相當嚴密,武裝的軍人,手握自動步鎗,二三個地不斷巡邏走動,氣氛頗為綁緊。Anita的膠樽,剩下少微水,也不能過關;她的手機也要取出來審視。
倫敦和巴黎相差一小時,我們省回一小時,雖然飛了個多小時,到達倫敦僅是4:40pm而已。最為開心的,在transit時,一是不必取出行李再security check,二是我們的economy class升級為premium class,座位闊了很多,呼吸頓時也暢順多了。在premium lounge 餐食時,碰到大學管理學系的同事Alfred,他夫婦倆人,連同2位女性朋友,跟旅行圍遊冰島及英國各地,共18天,每人旅費HK$27000。看他們樣子頗為疲憊。旅行團的價錢肯定會比自由行昂貴,其中之差異,是參加旅行團幾乎不用做什麼準備工作,取一張護照即可出發,自由行則要很多準備工作。今次行程我們足足籌備了二、三個月,大部份時間費在網上訂購酒店及交通工具。
在飛機上,休息得甚佳,向東方飛行,損失了一天。抵港時已是7月5日了,順利取得行李,乘東亞信用卡的Limousine service,抵家門約三時半左右。因時差凌晨3:00am才睡,向來對時差的適應很差,大概需要一周才能回復常態。
七大反思
回到香港之後,對旅程作了一些反思及總結:
(一)從5月30日凌晨出發,到7月5日回到香港止,歷時共37天,以自己的身體狀況,似乎是太久了。幸運的是,整個旅程我們都健康良好,並無小恙。出發之前一周,我有小感冒,看了中醫,吃了幾劑中藥,想不到來到歐洲後,因為天朗氣清,温度宜人,慢慢也好了。大概在3個多月前開始策劃時,從法國及西班牙,選出了以下的城市,標準是以圍繞地中海為主:Madrid(巴士)→Salamanca(火車)→Toledo(火車)→Córdoba(火車)→Sevilla(火車)→Malaga (day trip,巴士to Gibraltar) →(巴士)→Granada(飛機)→Barcelona(飛機)→Marseille(巴士)→Nice(day trip火車→Cannes)→(飛機)→Paris→London→Hong Kong。真正旅遊的城市共13個,而倫敦是transit,逗留最短的時間是二晚,最長的六晚。在網購時,是網絡中斷,往往要重新再來,在訂酒店及購巴士票的時候,常發生。其次是指示不清,特別是購買巴士及火車票時,往往一單交易要弄數小時,十分麻煩。
(二)費用方面,除了飛機票、巴士票及酒店費用外,現金方面,我們倆人共用了約€3,600,另外給小偷㧓了€1,000。以37天計算,每天約€100,已經包括餐飲、參觀費用以及交通費,並不昂貴,老實說,如果以食用方面,香港指數早已超過歐洲了。以在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的一間頂級餐廳,一個極佳的set dinner,大約是€40-€50每人而已。在香港的頂級級西餐館,叫一個set dinner,HK$400-500, 當然是不可能的了。近20年的香港物價早已騰貴不少,樓價更是世界第一了。曾經去過日本及歐洲的遊客必定有相同的體驗了。
(三)在所有的城市,我們遇到的一般人,對我們均相當友善,我們問路及名勝地點時,他們無不詳細回答;我們知道,人民對於遊客的友善程度幾乎和城市的大小成反比,愈是鄉村的地方,人們愈友善。少數的更親自帶我們去目的地。
(四)「貼士」文化是令人驚喜的。在北美的餐館,15%之「貼士」,是硬性規定的,就算是唐人街的小食舖也一樣。有些外國餐館更高達20%。此次旅遊經驗大相不同,抵達酒店時,往往自取行李登記,後取鑰匙或者房卡入房,根本見不到侍應,不必貼士了。在餐室付賬時,侍應拿了賬單來就放在枱上,自己走開,至於你給不給貼士,他們根本就不理會了,我們的習慣是給「齊頭數」,如果埋單超過€20的,我會會多給€1另外加零頭。如果是超過€50的,我們會給€2,加零頭。我們在旅行前,也參考旅遊的忠告,他們建議「貼士」是絕無需要的,這點似乎與國家的資本主義商業文化的習性而成正比,北美商業氣息較重,金錢作用較大,歐洲始終文化氣息較重的地區。
(五)天氣方面。回到香港知道今年是歐洲近年天氣最熱的夏天。但是,對於我們身處濕熱天氣每年多達八個月之久的港人來說,歐洲六七月的天氣簡直是夢寐以求。旅行途中,大致是12℃/13℃-25℃/26℃,温度適中。來歐洲前我還有些咳嗽,來到後四五天,完全康復。整個旅程中,只有在Córdoba,Malaga,Gibraltar,Marseille及Nice以及巴黎的第一天,感覺稍熱,另外,那麼多天,只有幾天是partly cloudy及稍有雨點,其他時日,極為舒服。
(六)歐洲的治安有重大的變化。近年來在英國及法國的IS的恐襲,令人心惶惶。數以百萬計的中東難民的湧入,大城市治安更差;特別是㧓手/小偷的現象似相當普遍。來歐之前,有關失竊的情況聽了不少,但是我們的親身經驗証明了。在馬德里的第一天就被盜€1000,整個背囊幾被人偷去。在Granada的一所教堂內,貼了一張告示,用英文寫著be aware of pickpockets。另外一次在地鐵站,廣播叫人小心自己的財物。不過小偷雖多,卻人命不傷,不幸中之大幸。對遊客來說,旅遊時提心吊膽,始終是遺撼。
(七)我們首次認識到西班牙南部的伊斯蘭文化影響。特別在Córdoba之大教堂內,建築分三層,第一圈是原始基督教,第二個圈是伊斯蘭文化,第三圈又回復基督教,這表示歐洲文化2000多年之變化。始終不變的是歐洲三大宗教源自地中海邊緣,羅馬帝國雄據一時,之後分為東西羅馬,其東羅馬被伊斯蘭文化征服,統治近1000年,一度影響地中海之城市甚廣,包括西班牙的南部城市。十九世紀,英法義德等國國家崛起,重據中東,瓜分版圖。二次大戰後,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巴勒斯坦人屢戰屢敗,欲建國而不得,以色列得美國相助而屹立不倒,相反,中東回教諸國卻因遜尼及什葉教義歧異而撕殺不已。中東至今仍戰火不絕。「兩國論」雖同獲以色列及巴勒斯坦支持,但如何分界始終未能解決。作為一個鬆散的政治實體,歐盟面臨俄羅斯的威脅,中國的崛起以及美國的疏離。內部問題更明顯,經濟不振(除了德國)、民粹主義的流行以及民主制度之解構,27國之整合困難,以及Brexit等等。中世紀歐洲內部的伊斯蘭文化,是一個辣手的問題,信仰回教之中東人,始終與拉丁民族、Nordic民族以及斯拉夫民族大相逕庭;在文化傳統上,更是相差甚遠。歐洲經文藝復興以及科學/工業革命的洗禮,進入資本主義體制。基督教經馬丁路德文新教革命,洗脫神秘主義的色彩,宗教已是「現世化」的宗教;以人類為中心的價值的鞏固建立。而伊斯蘭文化並沒有經歷文藝復興的革命洗禮,這與中國文化的遭遇一樣。不過作為旅遊區,深厚的文化傳流、色彩瑰麗的名勝古蹟以及地理環境的多元繽彩,實是世上最美麗的旅遊地方!
今次重遊法西兩國,感覺上好像是在看一張張褪了色的彩色照片。特別在西班牙的城市,此種感覺特別強烈,我們所參觀遊覽都是世界的古舊文化遺產,只有在直布羅陀及康城,感覺到它們的精緻晶瑩。另外在馬賽及尼斯都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在巴黎,也感到「褪色」的感覺,不過,面對巴黎歷史性及標緻性的建築物,內心仍充滿着驚詫,就像在七十年代第一次來到的感覺一樣,巴黎仍是我心目中,世界上最婀娜多姿的城市。
〈旅遊、思考、人生續編——重遊西班牙和法國〉之三十九,完結篇
本系列上一篇:〈巴黎之旅最後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