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來,構建教育新藍圖──UNICEF HK「重塑教育」國際論壇

新冠疫情加劇了各地區教育水平的差距,對孩童及照顧者的精神構成極大的負擔。經歷大規模停課後,全球亦迎來了恢復及重塑教育的新挑戰。

綿延的疫情令世界陷入一片沉寂,宛如寒冬來臨。社交距離、佩戴口罩成為大眾生活的常態,在隔離病毒的同時,亦影響了兒童發展所需的教育和社交活動。為探索疫後教育轉型的方向,促進下一代精神健康與可轉移技能等全面發展,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上月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重塑教育」國際論壇。論壇邀請得海內外知名教育專家、政界領袖及各行業翹楚齊聚一堂,針對新常態下兒童教育面臨的挑戰集思廣益,為下一代的發展建言獻策。

疫後教育挑戰與機遇並存

論壇聚焦後疫情教育,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教育與技能總監Andreas Schleicher先生在主題演講中分析指出,新冠疫情加劇了各地區教育水平的差距,對孩童及照顧者的精神構成極大的負擔。經歷大規模停課後,全球亦迎來了恢復及重塑教育的新挑戰。儘管遠程教育的實施很大程度上能確保學生的正常學習,然而對於缺乏相關基礎設施的兒童來說,數字化時代造成的衝擊和壓力或許遠大於便捷與進步。數碼能力薄弱的他們猶如在迷霧籠罩的海域裏航行,前景充滿挑戰。

針對相關問題,論壇嘗試從「培養抗逆力」、「突破傳統教育」及「教育X科技」三個方面探尋了疫後教育發展的新途徑,以多個維度解決窒礙兒童學習和發展的影響因素。疫情下,兒童面對來自不同方面的壓力,往往很難通過言語來表達情感和自我。藝術及體育等活動能夠有效幫助他們疏導情緒,排解壓力。

同時,孩子們亦能在此類活動中開發各項身體機能,學習品鑒、合作、及面對挫折的方法,從而塑造健康心態。因此,父母和學校應當給予孩子們心理上的支持,加強與孩子的溝通,鼓勵並引導兒童進行每日一小時的遊玩活動。另一方面,社區亦需建立開放,包容及多元的環境,以期更好地培養兒童的抗逆力。

描繪藍圖 重塑教育

突破傳統教育模式,需要着重培養孩子的可轉移技能,其中包括認知能力、社交能力、情感能力等,這對幫助他們適應疫後新常態十分重要。學校應當為培養兒童可轉移技能而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在約旦,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通過實施課外學習計劃,讓大批來自敘利亞難民家庭的兒童得到安全的學習環境及互助的學習氛圍。通過加強孩子們之間團結協作,並將可轉移技能系統地融入學校課程,不僅能夠更好地保護兒童福祉,更有助於促進女童、弱勢及移民兒童的未來發展。

與此同時,在疫後教育轉型的新形勢下,數碼時代對學生數碼素養的要求亦步入了全新的階段。數碼網絡不應與沉迷和欺凌掛鈎;學生不再是一昧接受知識灌輸的「學習機器」,學校如何進行教學成為促進數碼學習的關鍵議題。調查研究顯示,校園內數碼學習小組的成立,豐富的數碼學習途徑及學習氛圍均是培養學童數碼公民素養的重要因素。即便是來自弱勢家庭的孩子,亦能通過學校的數碼課程教學及同輩之間的相互促進提升及接受平等的教育,成長為合格的新時代數碼公民。

為兒童,我們必須重塑疫後教育。UNCIEF HK亦將繼續做兒童教育發展道路上的耕耘者和引路人,與大家攜手同行,找到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教學模式,構建教育發展新藍圖。讓我們一起幫助全世界的兒童跨過疫情寒冬,重逢在溫暖的春日,感受縷縷春風拂過鼻尖夾雜着泥土的芬芳,看那綠樹成蔭,賞那百花齊綻。

原刊於《旭茉JESSICA》,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