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工作多麼繁忙、生活多麼艱辛,讀書和聽音樂對我來說始終是極大的喜悦。唯獨這份喜悦任誰都奪不走。」——村上春樹
對香港小交響樂團桂冠音樂總監葉詠詩及行政總裁楊惠(Margaret)來說,音樂就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對從小就學小提琴、鋼琴,父親葉惠康更被譽為香港「兒童合唱團之父」的葉詠詩來說,「從小到大,我的童年時光家庭生活就是合唱團生活,也因此讓我對音樂的興趣愈來愈濃厚。」Margaret則是因為父母都喜歡音樂,她也自小學鋼琴,「一路被音樂圍繞着長大,長大之後更開心可以從事音樂工作。」說來二位竟都是家學淵源。
音樂之路有苦有樂,女性指揮香港之光
「現在回想起來,童年時期被音樂圍繞一路長大的時光,真的是很快樂。但到真正進入音樂學院主修小提琴時就痛苦了,」葉詠詩回憶,「相信每一位學音樂的人都經歷過這樣的生活,每天一個人關在琴房獨自練習7、8個小時,無論有多熱愛那個樂器,總會有練不好、被老師責罵、感到沮喪的時候,我記得曾經有段時間,好多次上完課都哭着出來,但哭完一個鐘頭之後,又乖乖回去繼續練……這些都是學音樂過程中很難忘的事。但也因為有這些經歷,才能在後來從事音樂工作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可以有勇氣去面對,有決心去克服渡過難關。」
1986年葉詠詩完成倫敦皇家音樂學院、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小提琴和指揮雙主科碩士學位回到香港,第一份工作便是香港管弦樂團駐團指揮,她覺得那些年給了她很好的學習機會,「但擁有一個自己的樂團是每一位指揮的願望,所以2002年有幸接任香港小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這是我事業上一個很大的轉捩點,很幸運有一班很投入的樂手及全心全力支持的行政同事們。」葉詠詩說。
一般來說,每一個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基本上就會是該樂團的代言人,藉以吸引觀眾認識、注意到這個樂團。「其實全世界女性指揮是非常特別及罕有的,小交很幸運當年能邀請到詠詩擔任音樂總監,一來我們香港居然有這麼一位傑出的女性指揮,二來因為詠詩口才、說服力也很夠。」
Margaret指出,「幸好詠詩也很欣然接受擔任小交代言人這個工作。也因為詠詩,致使多年來香港人習以為常,以為女指揮家是理所當然的,但實際上在全球來說,我們香港有位女指揮家是非常特別、突出的。」
國際巡演次次難忘,代表香港任重道遠
葉詠詩及Margaret在小交合作18年來,已帶領小交進行過十多次、50個城市的國際巡演,葉詠詩表示,「我們每次都會選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音樂廳去演出,因為我們都喜歡旅遊、美食、欣賞不同的藝術品、展覽、建築,因此除了演出之外,還會順便一起進行其他的事。所以每次演出都很難忘。」她笑言,「我的主要工作除了指揮之外,就是幫大家『看行李』。」
「2010年去南美巴西、烏拉圭、阿根廷巡演感覺是最特別的,」葉詠詩回憶,「一來飛行時間長達30多個鐘頭,二來是那次演出地點非常特別,譬如在巴西聖保羅的兩場演出,地點是一個舊火車站,但規劃得非常好,60多個團員聽起來卻像有120個團員演出一樣,音效非常好,令人特別難忘。那幾天的演出也有當地中國大使館的人員來支持我們,那時真的覺得,原來我們出去巡演,人家認為我們是代表香港的文化大使,任重而道遠。」
他領域駐團藝術家,跨界合作帶來火花
除了擔任香港文化大使進行國際巡演之外,香港小交響樂團自2006年開始推出駐團藝術家計劃,「希望每一年都找到一位香港的藝術家合作,希望也藉此看看不同的藝術家與樂團合作會產生什麼火花、發生什麼樣的化學作用。」Margaret說。葉詠詩補充,「我們的駐團藝術家並非全然都是音樂家,曾經有過舞蹈家、編舞家、演員、畫家….等等,每一位都很特別。」
Margaret說,「有一次去國外巡演,曾經有人問我,你們小交駐團藝術家怎麼是一隻動畫小豬呢?他指的是麥兜。但我反問,誰說駐團藝術家一定要是人呢?」葉詠詩接着說,「麥兜當然是很成功很可愛的駐團藝術家,但當然其實背後的兩位創作者:負責故事創作的謝立文和負責插圖的麥家碧,才是真正的駐團藝術家,但他們兩位都很低調,當然不介意由麥兜出面擔任駐團藝術家。」
失去日常才知珍惜,不同演出嘗試創新
過去這一、兩年,因為疫情關係,為香港的藝術團體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過去兩年其實很多藝術團體都受到很大的影響,對小交來說,最擔心的就是演出場地關閉,沒想到這兩年竟真的遇到這個狀況,而且還不止一次。」葉詠詩無奈地表示,「當然小交團員不能真的只待在家什麼都不做,所以疫情剛開始時,我們號召團員做了網上音樂短片的演出,沒想到反應非常熱烈。於是,我們一邊等待演出場地開放,一邊想着還能用什麼不同的方式演出。」
「好不容易等到2020年6月,收到小交的主要演出場地大會堂通知重開的消息,但情況是團員可以回大會堂排練,卻不能有觀眾。怎麼辦呢?於是我們想盡各種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啊不如我們拍成電影吧,也算是紀錄下歷史見證,二來也可讓團員儘早回復工作模式。」葉詠詩回憶:「因為大家太久沒有聚在一起現場排練,除了發現大會堂的音響效果真的很好之餘,團員們重新聚在一起練習,居然感動到起雞皮疙瘩。這真的是一個畢生難忘的經驗。」
經過這場席捲全球的疫情,才知道那些我們曾經以為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日常,原來是一種最珍貴的擁有。「其實第一次回到大會堂排演,除了體會到大會堂的音響效果之外,突然覺得原來失而復得的感覺是那麼震撼、那麼值得珍惜的。團員之間也因為疫情的關係,彼此之間珍惜可以排練、可以演出的感覺也愈發強烈。」Margaret說。
疫情衝擊激發創意,全球首創電影音樂會
「因為疫情關係,恢復演出的時間一延再延,珍惜的感覺也愈來愈強,甚至原本邀請來的國際音樂家,即使到香港也無法演出,還要14天隔離,但我們問這兩位德國音樂家說,如果我們將現場演出拍成電影,他們願不願意參與呢?沒想到他們二位都欣然同意。」
小交的音樂電影透過多部攝錄器材和嶄新的4K技術拍攝,讓觀眾能從多角度欣賞指揮及樂團的演出,並以兩位遠道而來的德國藝術家於隔離期間的紀錄短片作為引子,將古典音樂會與電影結合,叫好又叫座。「小交的電影音樂會是真的像平時演出那般,一路到底沒有NG重來的。」
今年首度擔任小交監察委員會主席,也參與了音樂會電影製作的潘燊昌博士表示,「想不到自己的名字會出現在大銀幕上。音樂會電影意外地持續賣座,足見香港人熱愛各種藝術文化,接受度也很大。」
Margaret說,「雖然拍完之後,很慶幸有電影院願意與我們合作,但對於要觀眾進電影院『看』音樂會這件事,畢竟是史無前例的,我們也不知道觀眾的反應會是如何?會不會覺得很悶?沒想到,上映後反應熱烈,原本打算只播放21場,沒想到後來加場就加了20場。」對於這個經驗Margaret也感到驚奇。
她說,「放映前,我們想:觀眾會不會跟平常聽音樂會時一樣會拍手呢?沒想到觀眾真的跟現場聽音樂會時一樣,在恰當的時點會拍手,看到真的覺得很感動。之後我們也不斷收到觀眾的email,問我們『幾時會有第三場啊?』~~~但對小交來說,我們最終還是希望疫情趕快過去,觀眾可以回到音樂廳欣賞的。」
但隨着疫情的無休無止,加上觀眾的良好反應,Margaret說,「現在我們的思維已經改變了,由於這樣截然不同的電影音樂會模式可以為觀眾帶來有別於現場的感受,因此就算疫情過去,我們以後還是會雙管齊下,繼續做下去的。」
指揮交棒不言休,培育新一代音樂人才
雖然葉詠詩2018年底已宣布不再繼續擔任小交音樂總監,但事實上這兩年還是常在小交的演出舞台上見到她指揮的身影,「我是從那個崗位退下來而不是退休,當時我的想法是與小交合作已有18年,樂團已經成熟很多,是時候由新的指揮為樂團帶來新發展。但沒想到,除了2020年排定的4個巡演全部延期外,以為2021年可以比較輕鬆,沒想到因為原本邀請的國外指揮家無法來香港演出,所以反而多了很多指揮工作。」她笑著說。
「希望疫情可以快點過去,小交可以恢復正常演出。」至於個人未來計劃,她不諱言各方的邀請其實很多,她表示「不排除任何可能性,我也想給自己一些新的嘗試機會,客席指揮別的樂團,做些其他自己想做的音樂工作,多點時間陪家人。」但由於目前小交工作還是挺多的,暫時還無法放下,所以觀眾依然可以把握機會欣賞她指揮小交的演出。
對於詠詩之後可能不再是小交明星代言人一事,身為行政總裁的Margaret倒未顯得悲觀,「合作18年,小交與詠詩的確是連在一起的,詠詩雖然不做音樂總監,但仍是小交的桂冠音樂總監,不用親自下場指揮那麼多場,但相信如果小交需要幫手,詠詩是永遠都會在的,依然是小交的靈魂人物。」
Margaret表示,「小交在成立的前10年基礎打得很好,一路發展下來樂團的目標、宗旨也並未改變,就是希望讓美好的古典音樂,讓更多人知道、欣賞,除了香港,小交也會繼續到全世界各地巡演。」
葉詠詩說,「目前小交合約團員有57位,有時也需要邀請非合約團員演出,如果是有潛力的香港樂手,小交也會邀請他們成為1、2年短期的intern,之後也有轉正成正式團員的。」Margaret補充說,「要成為交響樂團的團員,全世界都一樣是要經過層層篩選的,以小交為例,我們會在香港進行,歡迎全世界優秀的人才參與,但如果真的難分軒輊的時候,我們當然會以香港人優先。」
學音樂勿本末倒置,多元嘗試勿自我設限
音樂世家出身的葉詠詩認為,現在香港學音樂的人較她小時候多了很多,「但現在孩子學音樂到底是真的喜歡還是為了申請學校?」她覺得現在學音樂的目的很本末倒置,卻似乎又是必經的過程,「很多家長很支持孩子學音樂,但如果要成為職業,父母就不一定贊同了。要成為職業音樂家,除了父母支持,學生自己也要能吃苦、有毅力,才能堅持下去。」
對於古典音樂的普及教育,葉詠詩認為,「有總比沒有好,小交也做了很多,譬如麥兜跟我們合作的音樂會其實就是教育音樂會,但不會用『教育』這樣的字眼,希望多多吸引小朋友及家長的參與。」她認為香港是個多元化的社會,學音樂不一定要走古典音樂這條路,做流行音樂、網絡音樂…..發展空間會大很多,她相信年輕人一定會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路。
Margaret則認為,香港音樂人才是否有出路某方面來說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譬如我是音樂系畢業的,但我後來做的都是音樂行政的工作,我覺得不要自我設限,世界會多很多機會。」
建議政府擘劃明確文化藝術發展藍圖
對於中央計劃讓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一事,葉詠詩表示,「香港一直都是一個很好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以小交為例,我們在香港演出,很多時候都會邀請國外的音樂家來香港一同演出,每年出國巡演,將香港的樂團、作曲家作品帶到國外,讓全世界知道香港小交的存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Margaret則提出另一個角度的看法,她認為,政府應該對香港整體的文化藝術提出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譬如西九,政府資助看起來很多,但實際上針對個別樂團或藝文團體可能就是不夠的。即便像小交這樣有政府資助的專業演出團體,長期以來都沒有一個固定排練、演出的地方。問題的癥結其實在政府預算資源的分配上。
「除了政府,還是需要社會各界贊助,一但政府經費不夠時怎麼辦呢?最好是商業機構可以多些參與。」葉詠詩說。
香港小交響樂團未來演出簡介及購票:https://hksl.org/zh-hant/concert/?type=upco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