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把握國家倡議的「一帶一路」發展策略帶來的機遇,社會各界均對香港的定位開展研究,力求早着先機。9月7日,海上絲綢之路協會正式成立,葉劉淑儀擔任執委會聯席主席。外界對這個消息或感意外,因為身為行會成員、立法會議員及匯賢智庫理事會主席的葉劉淑儀,一直把精力集中本地事務。她卻指出立根香港與放眼世界並無衝突:「海上絲路亦是跟香港息息相關的,可能是我們下一個發展階段的重要動力。」
文:馬文煒
海上絲路需要香港
協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去年9月新民黨到北京訪問發改委。「那時在發改委知道了一帶一路這個大策略,我們討論東南亞的優勢,發改委也很感興趣。1月時報紙不就說梁特首發表《施政報告》時我失了蹤,以為我去談個人的事嗎?不是,我其實是去了解這些政策,跟西部開發司談,他們很贊成我們民間成立這個組織。」
一帶一路涵蓋沿線近60個國家,佔全球經濟總量約三成,固然是不可忽視的宏大策略。但香港於其中的定位是什麼?葉劉淑儀強調香港有的是軟實力:「有國企(的人)跟我說,需要以國家的硬實力配合香港的軟實力。國企已經走出去,例如招商局,港口已遍及一帶一路沿線,由歐洲馬爾他、白俄羅斯,到非洲坦桑尼亞、吉布提,再到亞洲斯里蘭卡都已準備好。但去到普通法背景的國家,需要法律服務、仲裁、金融,都要靠香港的信譽。」再者,沿路基建對資金的需求相當龐大,香港正好扮演發債角色:「即使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加上1000億美元的亞投行也是不夠的,還是需要在民間、商界籌集資金,這就需要香港。」
冒險精神改變世界
葉劉淑儀希望透過海上絲綢之路協會,帶香港年輕人到一帶一路國家實習:「梁特首經常叫人回內地發展,其實競爭愈來愈激烈,香港人也不是那麼容易適應,有另一些方法可以考慮。」她提到內地的空氣、食品安全等問題皆是在滬港人難以適應的地方,而且高管職位大部分被本地人佔着,機會有限。「海上絲綢之路協會的網絡很大,你肯闖出去,不怕苦的話,去到坦桑尼亞都可以。將來你有的是一個獨特的經驗,人無你有。」她冀望香港的年輕人重拾冒險精神:「世界是這樣發展的,有冒險精神才能改變世界。」
年輕人願奮鬥、肯冒險,對社會來說自然是好事。剛過去的區議會選舉亦證明,不論建制、泛民的年輕人都勇於參選,樂於服務社會,並得到不少選民的支持。他們皆希望引入新思想,為香港帶來改變。這幾年社會發展波譎雲詭,政經問題湧現,整個社會——不論管治階層還是基層大眾——彷彿都束手無策,感到無力。葉劉淑儀冀望,這份「踏實一點」的政綱能幫助解決現時最逼切的問題。
土地問題最為尖銳
社會面對的問題一個接一個,而且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葉劉淑儀認為眾多問題之中,土地房屋問題是最為尖銳的。「市民上樓遙遙無期,居住環境惡劣,社會設施如骨灰龕、老人院舍也沒有地,還有經濟發展,生產業用地都沒有,物流、港口用地又不夠,那不就糟透了?整個香港不能發展,人們就會躁動。」她認為,曾蔭權時代缺乏規劃,「孫九招」更令政府長期處於被動:「直至2010年為止,政府只是靠勾地,所謂市場主導,即是沒有長遠土地計劃,停了增加土地供應。」
「孫九招」是2002年港府為穩定樓市而推出的多項房屋政策,包括取消居屋計劃、公屋租置計劃等,直至2011年10月,曾蔭權在任內最後一層施政報告才正式宣布復建居屋。「停那麼多年,累積大量剛性需求,無樓住之餘,居住問題都惡化了。」她形容,這令她想起麥理浩時代的木屋問題:「以前七十年代十年建屋計劃解決的木屋問題回來了,只是由山邊寮屋變成劏房而已。」
先處理結構性問題
今日香港躁動不安,不論劏房、鉛水、反水貨客問題,還是教育商業化、核心價值受損等爭議都未得到完滿的解決方案。葉劉淑儀認為應如何處理先後次序呢?「有些問題是結構性的,例如貧富懸殊、人心未回歸、中港矛盾、土地房屋短缺,是深層次的。鉛水問題、食物安全這些都是比較短暫性的。」她指出,毒菜、疾病、鉛水皆不是結構性問題。但她即時補充:「當然,任何會影響到市民健康、安全的問題,都應立刻處理。」她認為近年政府監督鬆懈:「連幼稚園都有,政府部門對承辦商的監督工作有需要改善。今次很明顯是不夠嚴謹。」然而,對於政府高層在監督前線部門上是否不及從前著力,葉劉淑儀認為不應隨便下判斷:「因為回歸後政府的工作量,以及面對的政治、群眾壓力和要求高了很多。」
未能去殖中央痛心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早前批評香港回歸後未能依法實施「去殖民地化」,認為香港在經濟民生發展上差強人意,令社會輿論譁然。葉劉淑儀認為有關言論反映北京的不滿:「我們在落實一國兩制的過程中,在香港未能豎立到香港人對國家應有的尊重,對同胞的禮貌、國家的尊重都沒有。燒國旗、噓國歌這些是很嚴重的事情,這些我覺得北京是痛心的。」
不過,她同意並非所有事物都要去殖民地化。「普通法是值得保留的。之前王于漸說得很好,他說世界三大金融中心,包括香港,共通點是用普通法。用大陸法的地區,如東京、法蘭克福皆做不到國際金融中心,是普通法才做到的。」香港法制能與國際接軌,有效保障產權的合法權益,葉劉淑儀認為這點足以令普通法值得保留。「雖然(普通法)有時對北京來說是出了錯——張曉明說得明白,吳嘉玲案是出了錯,甚至北京認為莊豐源案亦判錯,但判錯了不等於整個制度不值得保留。」
傳統不能一成不變
然則什麼不值得保留?葉劉淑儀指《施政報告》的致謝動議便不值得保留。「這是否真的有需要?致謝動議是殖民地傳統,英國議會由女皇啟動,簡短演講後國會便致謝,是禮貌上、形式上的。」她形容,就像美國總統的國情咨文,有關程序可以簡化:「奧巴馬的國情咨文是政治演講,有前瞻性的概述國家最新狀況,而非逐個瑣碎細項說明,細到開幾個診所、郵政局。這個層次不應該,更不應讓致謝動議變成政治鬥爭的場合。」她相信,有些傳統不能「死抄」,更不能一成不變。
特首梁振英提倡的「適度有為」,便一改港英以來自由放任的方針。「積極不干預是夏鼎基說的,是基於19世紀的 Laissez-faire 經濟哲學,已經過時了。特別是雷曼事件之後,有哪個政府不做事?」然而,葉劉淑儀指出,過去三屆政府均未能為香港制定有效的產業政策。「首次提出要產業政策的是曾蔭權,就在2009年。那時他匆匆成立一個經濟機遇委員會,開了兩次會就沒下文,然後忽然推出所謂六大產業,沒理據、沒數據、沒文件。後來立法會問他為何選這六個,他才拿出粗略的數據。」
回歸18年仍不知路向
她形容曾蔭權做事馬虎:「不是『人去茶涼』貶低他,但他做事真的太馬虎。」她繼而逐項點評:「教育產業本末倒置,今日教育商業化,有人辦學只為賺錢,大專院校、自資大學開辦成本低的課程,課程內容卻很窄。不賺錢的課程就刪減,社區學院不賺錢就賣給別人。醫療產業面對很大的限制,沒地、沒資源、沒醫生,這幾年來增加得很少。至於科技創新,我說過很多次,這不是一個獨立產業,而是增值手段,是遍布所有產業的。而創意產業直至今日還未有一個定義,當年劉吳惠蘭也能數出13項,今日蘇錦樑都還未有。最後是檢測及認證,遇到同樣的問題,要地、要人才,還要國際、內地認可。香港真正要發展的產業,到今日仍找不到,仍在摸索階段。」
葉劉淑儀直指香港官員囿於殖民地傳統,不懂得作出選擇。「回歸18年都未知自己想做什麼,董生的中藥港,今日還有摸索階段。新加坡有李光耀,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有清晰的願景,大刀闊斧,先做好基建,再輸入勞工配合,但我們沒有。」對於香港的未來,葉劉淑儀相信,高增值服務業是一個可行的產業,尤其在物流、貿易方面,可依靠科技轉型。
(圖片:灼見名家)
葉劉淑儀簡介
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立法會議員,新民黨主席,匯賢智庫主席。香港大學文學士、格拉斯哥大學文學碩士、史丹福大學管理碩士及東亞研究文學碩士。1975年至2003年服務香港政府,參與不同範疇工作,包括在地區層面推行政府民主化、國際工貿及保安。她是首位出掌紀律部隊(入境事務處)的女性(1996-1998),亦是首位女性保安局局長(1998-2003)。
!doctype>